《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变电站机器人完成国内首次110kV变电站“带电带负荷”水冲洗试验》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19-11-18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南方电网贵州省凯里供电局联合研制的变电站带电作业水冲洗机器人,于三棵树变电站凯树线1033刀闸,成功开展了国内首次110kV变电站“带电带负荷”机器人水冲洗现场试验。

    目前,变电站带电水冲洗作业主要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工作人员需要穿戴笨重的绝缘防护装备,手持连接高压水管和喷枪的绝缘杆,采取有效的接地保护措施,多人配合逐一对绝缘子等设备进行水冲洗作业。由于变电站分布点多面广,人工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存在很大的触电安全隐患。

    依托南方电网科技项目支持,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带电作业水冲洗机器人主要应用于110kV-220kV变电站,针对站内设备布局紧凑、作业通道狭窄受限、安全绝缘距离短等复杂环境特点,基于协作型移动操作机器人平台,突破了复合移动机构自主导航定位、作业目标视觉测量、水冲洗轨迹在线规划、人机/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抗强电磁干扰和安全绝缘防护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两台机器人主从协同冲洗,一名工作人员辅助配合灭弧的人机/多机协作作业模式,在变电站不中断供电、无需倒闸操作的正常运行状态下顺利完成了机器人水冲洗作业。

    本次现场试验成功,标志着此类机器人向着电网运维领域的实际工程应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我国电网运维的智能化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关报告
  • 《国内首台人工智能型110千伏变电设备等电位带电作业机器人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31
    • 1月27日,国网湖北电科院历时4年研制出了国内首台人工智能型110千伏变电设备等电位带电作业机器人,有望使检修人员避免涉险。整套系统的底盘是一辆履带式斗臂车,斗臂顶端安装机器人平台,斗臂伸展开来,可以将机器人平台送至10米以上的高处。 机器人平台是系统的核心,它有一大一小两支机械臂。国网湖北电科院设备技术中心开关及过电压室主管李劲彬介绍,两支机械臂均有6个关节,各有不同功能,大的主机械臂带有电动锁卸螺栓工装,可以拆装引流线夹,小的副机械臂带有高压干燥空气喷嘴,能清扫绝缘子上的灰尘和污物。 随着指令,机器人开始安装一串模拟绝缘子。只见两支机械臂先后伸出,副机械臂上的喷嘴围绕绝缘子作业,高压空气无死角清洁了表面灰尘;主机械臂锁住线夹螺栓,转动套筒进行拆装。 李劲彬介绍,110千伏变电站内的间隔及设备布置紧凑,人工带电作业危险。2016年起,他和研究团队开始研制用带电作业机器人替代人工。 技术难点不少。由于要靠近高压设备,进出等电位过程中放电造成的电磁干扰会导致机器人无法正常运转,团队集中1个月,试验几十次,想出多种屏蔽方案,采用不同材质屏蔽层组合包裹的措施,终于破解难关。 机械臂是在三维空间中运动,要准确定位一个螺栓不容易。研究团队为它装了两个红外摄像头,采用视觉定位技术,帮助它识别距离、角度、进入深度等。如今,机器人能在一排螺栓中准确找到需要拧下的那个。 四年来,研究团队反复优化程序,机器人的功能日益完善,并已在黄石等地的变电站进行了实际操作。李劲彬透露,眼前这台机器人还只是1.0版本,他们马上要制造一台2.0版本的,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现场适应性和作业效率,推进成果向装备产品转化,实现更多推广应用。
  • 《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深海设备下潜深渊,突破万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6-10-26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斗”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海斗”号)和“海翼”号7000米水下滑翔机(以下简称“海翼”号),以及由沈阳自动化所参与研制的“天涯”号和“海角”号深渊着陆器,共计三型、四台套的深海潜水器及装备,成功在我国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即“探索一号”船TS01-01航次中成功试验与应用,胜利完成了航次任务,使得我国挺进深渊,跨入万米的梦想成为现实。   中国科学院“探索一号”船TS01-01航次,于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期间,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航次历时52天,其中作业37天,共执行作业任务84项。此次试验的成功缩短了我国与美、日、英等世界海斗深渊科考先驱国家在万米科考能力上的差距,标志着我国的深潜科考开始进入万米时代。   “海斗”号是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的支持、面向全海深探测的关键技术验证平台。“海斗”号在我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航次中,累计下潜七次,其中五次下潜是深度大于8000米的深渊科考应用,不断创造并刷新我国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深度和科考应用的记录,最大潜深达10767米。“海斗”号成为我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并完成科考应用的水下机器人,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记录,为我国成功跻身国际上利用水下机器人技术开展万米深渊科考的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海斗”号成功获得了2条九千米级和2条万米级深渊垂直剖面的温盐深数据,这是我国获得的第一批万米温盐深剖面数据,为研究海斗深渊水团特性的空间变化规律和深渊底层洋流结构,以及万米无人/载人潜水器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海翼”号是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的支持、面向深渊科考探测的试验样机。在此次深渊科考航次试验中,“海翼”号下潜深度两次突破5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751米,成为我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五千米的水下滑翔机,创造了我国水下滑翔机的最大下潜深度记录。同时,获得了8个有效周期的CTD数据以及水下滑翔机本体的状态数据,为我国大深度的水下滑翔机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由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研制的两套7000米级深渊着陆器,即“天涯”号、“海角”号深渊着陆器,成功在此次深渊科考航次中得到了大密集度、长时间的深渊科考应用。整个航次作业期间,两台深渊着陆器工作正常,搭载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成功地完成了航次海试和应用任务。此外,利用两台深渊着陆器,诱捕获取了深渊不同等级深度下的千余个大生物样品,包括钩虾、深渊专属的狮子鱼以及未知物种;采集获得了大深度的海底沉积物样本和万米级水样,并完成了9个站位的原位水体微生物收集工作。上述样品的获取,对于我国研究探索深渊物种的起源与演化、深渊地质构造及演变、深渊水体生态环境以及深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样本和素材。   由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或参与研制的深海装备在我国首次万米级深渊科考中的成功应用,是我国在万米深海进行的第一次深海潜水器及装备的深潜科考尝试,表明我国已经开启了利用国产深海高技术手段和装备开展万米深渊科考的新纪元,万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同时表明我国开始拥有利用高技术手段和装备开展万米深潜科考作业的能力,为最终全面实现我国的万米深潜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水下机器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