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负有更大责任》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07-10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今年以来,粮食价格已经上升到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点,目前全球有大约8.6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居高不下的粮价不仅加剧了各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引起社会动荡。7日在日本北海道开幕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已把应对粮价高涨作为重要议题,粮食安全正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分析人士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固然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但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 原文来源:http://www.agri.gov.cn/jjps/t20080710_1080743.htm
相关报告
  •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危及人类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5-29
    • 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产区,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传统的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遭遇严重干旱,时隔12年后首次计划进口小麦;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因受阴雨天气影响,播种创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干旱影响,水稻出口国菲律宾也出现大规模歉收。   海洋渔业情况也不妙,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日本周围海域海水温度升高,海苔产量达到46年来最低点。   干旱与洪涝在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共发,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Snyder忧心忡忡地写道,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朝鲜近期发布的备忘录显示,受高温、干旱、洪水等因素影响,朝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调人均每日口粮配给;受厄尔尼诺影响,非洲粮食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多位气候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加强,造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过去五年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而英国气象局预测说,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5年还要热。   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2018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0.58℃。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全球18个国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全球增温1.5℃至2℃,对于包括印度、非洲部分国家在内的小麦生长季高温且缺少降雨的区域来说,小麦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极端低产风险明显加大。而这些产量风险加大的地区目前多属经济欠发达区域,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些区域的粮食安全问题。   英国利兹大学战略研究院院长蒂姆·本顿表示,气候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增加将改变粮食产量、质量和病虫害的分布,从而对粮食供应体系产生影响和冲击,未来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将变得更脆弱和低效。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世界长期受粮食短缺影响的人数从2015年开始不降反增。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尤其是受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非洲南部和东部多国遭遇严重干旱或洪水,粮食产量和牲畜数量出现大幅下降。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阿利扎·弗莱舍建议,各国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增加农业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在作物品种的选择、灌溉技术和管理的改进以及土地更加有效利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总体也呈升高趋势,1991年至2018年中国平均气候风险指数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增加了54%。   粮食安全专家则建议,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到粮食安全和人类营养,需要考虑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减少浪费,增加全球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 《上海海洋大学领衔在《自然》发文:淡水养殖对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更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17
    • 水产品和水产养殖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全球一半的水产品来自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但在当前的研究当中,海水养殖吸引了世界的大部分注意力、资金和人力资源,而淡水养殖很大程度被忽视了。 针对上述现象,上海海洋大学张文博博士联合多位全球顶级科学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全球水产品供应中淡水养殖的重要性远大于海水养殖。3月9日,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文章由上海海洋大学领衔,英国斯特灵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世界渔业中心、亚洲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及斯德哥尔摩应变中心等单位合作完成,题目为“水产养殖将继续依赖于陆地而不是海洋(Aquaculture will continue to depend more on land than sea)”。据悉,本文系张文博与研究伙伴去年9月15日在《自然》杂志封面发表的“蓝色食品环境表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blue foods)”研究论文的系列研究成果。这一系列文章的发表也标志着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建设中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张文博介绍,淡水养殖的重要性和潜力一直国际主流学术界所忽视,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海水养殖领域论文发表量数倍于淡水养殖。他举出一组数据。以可食用产量计,淡水养殖为全球贡献了77%的养殖水产品。约80%的依赖饵料投喂的养殖鱼类是在淡水中生产的。即使在不依赖饵料投喂的养殖种类中,全球淡水养殖的滤食性鱼类的可食用产量也高于海水养殖生产的滤食性贝类可食用产量。甲壳类主要在沿海陆地上的咸淡水池塘中养殖,同时淡水养殖占比逐年增多,而海水养殖生产的甲壳类产量极少。 国际学术界通常认为,淡水养殖的发展会受到淡水、土地等资源限制,而海水养殖扩展空间几乎没有限制。对此,研究提出了不同意见。“根据近年来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发现,不论是淡水养殖还是海水养殖,都需要在饲料生产等环节投入超过养殖环节直接消耗的淡水和土地资源。”因此,张文博与研究伙伴们认为,依赖饵料投喂的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都存在类似的淡水、土地等资源的限制。同时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饲料生产环节,依赖饵料投喂的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环境影响没有明显区别。淡水养殖仍可进一步挖掘现有养殖面积的生产潜力,逐渐增加集约化水平,从而生产更多的水产品。 研究还提出,淡水养殖对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它与海水养殖相比,在大规模生产投入少、可负担的水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原因在于,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多为低营养级的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其人工繁殖难度低,对低溶解氧和富营养化水体适应能力强,仅需要简单的技术和设备便可开展养殖生产。 张文博预测:“近20年来发达国家的水产品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而发展中国家水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发展成本低、技术简单的淡水养殖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全球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研究建议,全球在发展水产养殖中的人才和资源的投入,需要在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以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这一研究的重要性、论点和结论得到《自然》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本研究有助于将人们对水产养殖的注意力从海洋转移到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