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示范高地》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20-05-15
  • 2020年5月8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携“1+16”个重磅项目参加主题为“数字基建 云聚广州”的广州市首批数字基建重大项目签约及揭牌活动,总投资额566亿元,签约投资额超全市三成。

      当天,广州开发区与百度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达成共识,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示范高地,百度Apollo智能汽车生态基地及自动驾驶运营基地在广州市主会场现场揭牌。16个重磅项目在广州开发区分会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集中签约,覆盖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产业等。这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继3月29日一季度重大项目投试产暨全面加快“新基建”活动之后的再次发力,数字“新基建”产业布局强势升级,数字经济赋能各行各业未来可期。

      百度Apollo“双基地”项目签约落户

      作为本次集中签约的龙头项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将与百度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示范高地,深度参与广州市智能网联先导区建设。

      双方将共同开展包括车路协同路网基础设施、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智能停车泊车等相关应用项目的建设;共同落地百度Apollo智能汽车生态基地及Apollo自动驾驶运营基地,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体系;共同探索“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新模式,并联合区域内国企平台共建“城市交通运营商”的新模式,促进道路、出行及运输的智能化,助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

      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是跨越信息技术产业、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新兴交叉领域。百度Apollo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领域已深耕7年,形成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车联三大开放平台。百度Apollo智能汽车生态基地及自动驾驶运营基地的落地将有助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聚集新一代智能网联的全新生态,为广州“新基建”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创新项目助推“新基建”腾飞

      今年一季度,作为广州科技创新高地、实体经济“主战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在疫情冲击下表现出极强韧性,生物医药、“新基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本次签约项目涉及“新基建”各行各业多个领域,既有智能网联平台、5G应用、新能源基础设施,也有大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项目,还有数字“新基建”专项基金。这些项目都将建设和利用新型基础设施,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实现自身的转型和能力的升级。

      在智慧城市和5G建设方面,中国电建将在区内布局百亿级的“新基建”项目,深度参与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市政公用工程、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能源基础设施方面,中兴新能源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落户后,将推动新能源汽车高压直流充电桩及无线充电桩的建设,以技术创新助力“新基建”蓬勃发展;在大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云计算及大数据创新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8亿元,将建设5万平方米的穗港金融数据中心,汇聚金融、通信、物流等领域数据资源,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工业互联网方面,汇标检测将在区内建设5G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测试中心总部,主要从事5G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测试等检测业务。

      创智汇数字创新中心和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等项目则是本次签约落户的创新基础设施。其中,创智汇数字创新中心项目主要聚集人工智能、车联网、芯片等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基建”产业集聚区。

      此外,新华三集团在布局智能终端项目的基础上,将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集聚,投资建立阅动数字化产业链集群及孵化园项目。区内明星企业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新建智能网联制造与研发总部基地,实现全集团在大数据、AI、5G、视频分析等核心技术上的研发资源整合。

      谋划布局“新基建”四大片区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区域定位和资源优势,提前谋划布局“新基建”四大片区,即科学城创建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区;知识城构建通信网络国际数字枢纽;生物岛建设生物安全智慧岛;黄埔港规划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四个片区自北向南分布,它们串联成线、以点带面,形成了一条承载着各类创新要素的纽带,成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的地理脉络,呈现出思路清晰、特点鲜明的“黄埔智造”打开方式。

      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抢抓“新基建”历史机遇,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样板。全区数字“新基建”呈现全域布局、创新主导、产业支撑、政策加持四大特点。“新基建”四大片区将主要以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为重点,铺排1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1500亿元。

      今年3月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率先在全国发布区县级“新基建”政策,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达5亿元,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对“新基建”给予“硬”支撑。以“新基建10条”为代表的政策体系正不断激发区内千余家科研机构、千余名高层次人才、2000多家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和引导区内包括1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开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项目。

      数据来源: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

  • 原文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05/14/content_1986942.htm
相关报告
  •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电力建设“成绩”亮眼》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0
    • 在一批围绕电力高新技术、先进项目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供电保障愈发稳健,电源不断向绿向新转型,绿色出行越来越普遍,绿色发展的成果正惠及这里的所有居民。 5月27—5月30日,《中国能源报》记者跟随第二届“高质量发展能源行”网评引导活动,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生产一线。 在海上,风电机组发出的绿电不仅解决岛屿用电问题,还有力带动岛内经济发展;在空中,260多米高的铁塔架起一条“输电高速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用电需求;在陆地,光伏、储能、车充等新能源科技“百花齐放”,电力建设带来的惠民、利民成果从内地向港澳扩展……在一批围绕电力高新技术、先进项目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供电保障愈发稳健,电源不断向绿向新转型,绿色出行越来越普遍,绿色发展的成果正惠及这里的所有居民。 强输电、稳电网,供电保障有底气 狮子洋是珠江入海的水域,500千伏狮南甲乙输电线路跨越珠江两岸,为粤港澳大湾区架起一条“电力高速路”。 据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高级经理吴彦伟介绍,该线路原由外国公司承包建设,运行近40年来,线路逐渐老化锈蚀,存在安全隐患。伴随近期线路改造完成,狮子洋上新建起一座高达264.5米的海上铁塔。《中国能源报》记者登上铁塔基座,看到其架起的输电线路与紧邻的南沙大桥平行,下方是繁忙的航道,一艘艘货船从旁边驶过,远处东莞港岸上堆放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 吴彦伟表示,由于改造工程涉及航道通行,作业单位和航运主管部门积极沟通,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具体情况设定封航时间,在保障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确保航道稳定通航。而针对水上组塔空间狭小、大风干扰的难题,工程设计采用新型抱杆和承载底座,抱杆的占用空间减少20%,臂展延长25%,载重提升45%,抗风等级提高到17级,平均每4天就能帮助铁塔“长高”20米。“今年5月,伴随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完成,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输电通道之一的南通道交流线路输送能力由原来的240万千瓦提升至300万千瓦。” “电力高速路”有力增强广东电网输电能力的同时,也给电网提出了稳定性和抗扰动的高要求。同时,伴随新能源成为南方电网经营区域第一大装机电源,其发电波动性也对电力系统提出新挑战,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课题日益突出。 “对此,我们提出了数字仿真技术,用数学模型表达电网、发电厂、线路、变电站和负荷等元件,搭建等比例的数字电网,覆盖8000多个电气元件节点,3800多条交流线路,15回直流,实现南方电网的全景镜像实时仿真,精准定位电网运行故障,为交直流大电网运行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南网科研院电力系统仿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涂亮表示,“它像一台CT设备,可以对整个电网运行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点进行诊断和扫描,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若要保障电力供应稳定,除强化输电能力和电网稳定性外,对电力设备的巡检也必不可少。 据了解,当前,一批科技装备正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落地应用,协助工作人员高效完成线路巡检、异物清除、故障识别等日常作业,有力保障“十五运会”电力稳定可靠供应。在这里,智能机器狗从车上跳下,用身上的全景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捕捉高压室、电缆走廊等关键区域设备运行状态,将画面实时传输至平板电脑,协助工作人员开展巡检工作。难以徒手举起的设备箱,在腰部外骨骼设备辅助下被轻松拎起,使用者说:“能感到腰部有一股力,帮我抬起了这个箱子。是外骨骼识别到了我要做的动作,并在正确的位置发力,让我省了不少劲。” 从海岛到城市,新能源成为新支柱 站在珠海长琴岛的海岸远眺,银白色的风机分布错落有致,迎风转动,于海天之间绘出一道亮丽风景线。这是广东省首个开发建设并投入运行的海上风电项目——桂山海上风电场,于2016年开工建设。据《中国能源报》记者现场了解,该风电场投产运营后,南方电网进一步完成海上“风电+储能”并网研究实验室建设,至今已完成5种新机型并网测试。“我们为新能源并网装备及相关技术提供研究与试验平台,并积极探索国产主控系统研发、海上风电制氢等前沿技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维斌介绍。 离开海岛,进入城市,课题也从“用上电”变为“用好电”。 “理想的城市电力系统,需要随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高效、节能地实现‘充、储、放’功能。”南网储能科技公司运营中心主任王劲表示,储能电站不仅能储存电力,也能“毫秒级”响应电力系统调节需求。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规模新型储能电站,佛山宝塘储能电站(以下简称“宝塘储能站”)占大湾区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最大运行功率300兆瓦,可一次性充满或放完电60万千瓦时。自2024年1月投运以来,该站已累计调节电量6.47亿千瓦时,充放电效率达89.38%,为大湾区电力负荷调节提供重要支撑。 “如何把300兆瓦规模的储能设备用好?我们认为,不仅要服务好电力系统调节需求,还要对储能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王劲说,宝塘储能站不仅是佛山的“城市充电宝”,也是储能设备的“练兵场”,不同技术路线的9种储能系统在这里“同场竞技”。“我们通过对不同电池、不同冷却方式、不同变流器拓扑的运行性能进行对比验证,探索锂电池储能的高效可靠技术路线。” 而来到经济发达的一线都市,更大的用电负荷意味着需要容量更大、响应更快的调峰调频方案。 在深圳,抽水蓄能成为电力系统负荷调节的重要支撑。深圳抽水蓄能电站距市中心20公里,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全国首个建在城市中心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电站投产以来,累计调节电量超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深圳市两个月的用电量,调节能力超过深圳负荷峰谷差的1/3。 南网储能公司深圳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健超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根据调节需求,机组从备用到发电状态只需要两三分钟,响应迅速,可以作为电网的应急电源。“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9个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群自今年起将陆续投产。预计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244亿千瓦时,相当于1100万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需求。” 从利民到惠民,便利车充普惠百姓 “我就住在附近,一个星期会来这座充电站两三次。这里充电很快,基本不用排队,我的车10分钟左右就可以补充200公里左右的续航,充满也只需要不到20分钟。如果换其他充电站,充满可能就需要1小时以上。”新能源车主孙先生在深圳莲花山超级充电站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站不仅充电体验良好,“黑科技”也不少,他对V2G(车网互动)技术很感兴趣。“虽然我的车目前还不支持放电功能,但如果能通过车辆放电获取电费收益、减少充电费用,我很愿意尝试。” 据了解,深圳莲花山超充站共有27台充电桩,可同时满足46辆车充放电。该站还配有22台V2G充电桩,最大放电功率可达2160千瓦。所谓V2G,就是让电动车变成电网的“灵活电源”,车辆电池不仅能从电网充电,还能在需要时向电网反向放电,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能量互动。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市场及客户服务部副总经理孙晓佳表示,今年3月,深圳举办全国规模最大车网互动活动,莲花山超充站单日放电量达到了13000千瓦时,相当于满足16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在该活动中,新能源车主每向电网反送1千瓦时电,就可获得4元收益,与用电低谷期充1千瓦时电花费0.4元相比,每度电足足赚了3.6元的“差价”。南方电网公司也不断推动市场机制完善,推动建立“批发+零售”市场化机制,充电运营商将电力交易中获得的部分收益用于补贴车主,有效调动车主的参与积极性,以反向放电助力提升城市能源安全韧性。 而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路上常能看到右舵、黑色牌照的澳门车辆。在横琴的一座充电站,一位经常往返粤澳两地的新能源车主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他的车适用欧洲充电标准,和国标充电桩不兼容,以往车里必须常备转换插头才能充电,还可能遇到充电不稳、功率限制问题。但近年来,横琴正设立越来越多的欧标充电桩,欧标车辆充电体验越来越好。南方电网珠海横琴供电局市场营销部经理孙海光介绍:“横琴供电局持续优化充电站布点,增加配置欧标充电桩,保障‘港澳车北上’充电需求。今年以来,横琴欧标充电桩充电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3倍。” 据了解,南方电网已在珠海、横琴范围内为港澳车辆提供欧标桩充电服务超3万车次,累计充电量达54.53万千瓦时,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基础设施县区全覆盖,标志着大湾区30分钟欧标充电服务网络整体建成,打通了港澳车北上充电链路。
  • 《深圳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 》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6-17
    • 近日,深圳市委大湾区办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提纲挈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内容,并从国家战略、核心引擎、社会参与三个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现阶段的空间布局、重大项目、重点领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以引导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人口约7000万人,GDP总量超过11万亿人民币。根据《规划纲要》,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去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今年是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所在。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之后,深圳更是紧紧抓住“双区”驱动重大机遇,释放“双区”利好叠加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指引》显示,深圳正加速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深港口岸经济带、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7大重点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的布局与发展;在金融、就业、居住、人才引进、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并成立了市委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7个专责小组负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今年5月深圳刚刚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这份重磅文件提出,深圳将在9大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此次《指引》再次强调了社会力量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提出:深圳坚持以先行示范、市场主导、国际一流、共建共享为原则导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与国际及港澳专业服务合作等九大领域,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双区”建设。 延伸阅读 《指引》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时间点: 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为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7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8年10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对深圳工作的批示中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2019年8月,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