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 盘点归因2022年全球高温干旱现象》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1-10
  •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2022年也不例外,在这一年里,全球范围诸多地区受到史无前例的高温干旱的影响,其空间范围、持续时间和强度不断突破新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英国气象局的团队近期发表在《大气科学进展》的一篇新闻与观点文章,从全球角度系统回顾了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研究衡量了2022年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和干旱事件的强度,指出2022年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的累积强度至少是1950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表层土壤湿度表征的极端干旱覆盖了全球 47.3%的面积范围,为1980年以来次高。
    2022年全球受高温干旱影响最为显著的五个热点区域
      该工作围绕着2022年全球受高温干旱影响最为显著的五个热点区域,即中国长江流域、西欧、美国西部、非洲之角和南美洲中南部地区,系统回顾了大尺度环流、海洋强迫(特别是“三重”拉尼娜现象)和人为气候变化的潜在作用,目的是从全球角度总结当前对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事件的整体认知程度,并提出高温干旱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 原文来源:http://www.iap.cas.cn/gb/xwdt/kyjz/202311/t20231108_692733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事件归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员团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事件归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地学领域Top期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IF=9.116)上。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旨在量化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特定事件发生频率或强度等特征的相对贡献,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热点方向。归因结果是决策者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适应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极端事件归因研究长期聚焦陆地热浪、干旱或极端降雨等,对海洋极端事件的关注严重不足,极大制约了有关气候变暖致灾风险的全面认知。 海洋热浪是一定海域内发生的较长时间海水异常偏高的现象。2021年7月,日本海及邻近海域的西北太平洋区域发生了破纪录的海洋热浪事件,沿岸一些区域温度异常甚至超过4℃,造成了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为了明确人类活动与自然强迫对该次海洋热浪事件发生的相对贡献,研究团队利用了CMIP6模式多成员集合归因试验:一组为包含了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在内的全强迫模拟试验(ALL);另一组为仅包含自然强迫的模拟试验(NAT)。通过对比两组试验中与此次热浪强度相当的事件发生概率,发现人为强迫使得类似事件的风险增加43倍,这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平均海表温度的增暖而不是由于海温变率的变化。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条件归因的思路,基于与本次事件相似的环流型和相似的ENSO相位和非相似条件的比较,发现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反气旋系统和拉尼娜均可使得类似强度海洋热浪发生概率加倍。研究首次在同一方法框架下,量化并客观比较了人为强迫、自然强迫等外强迫因素、大气环流和ENSO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对类似海洋热浪事件的贡献。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李德磊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尹宝树研究员。合作者包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齐继峰副研究员、朱聿超副研究员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陆春晖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青促会、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等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Li, D., Chen, Y., Qi, J., Zhu, Y., Lu, C. & Yin, B., (2023). Attribution of the July 2021 Record-Breaking Northwest Pacific Marine Heatwave to Global Warm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ENSO.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04(1), pp.E291-E297.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metsoc.org/view/journals/bams/104/1/BAMS-D-22-0142.1.xml
  • 《预计2022-2031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超过1.5TW》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8
    • 伍德麦肯兹发布最新研究报告Global wind power market outlook update《全球风电市场展望》,解析未来十年内,全球及各区域风电市场的政策法规、市场驱动力及新增装机容量预测。报告重点内容摘要如下。 2021年是全球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历史第二高年份 2021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95GW,同比减少16%,仅次于2020年创纪录的113GW的新增装机水平。在部分地区,项目建设延期导致原计划于2021年投运的容量被推迟至2022年建设。中国于2021年开始步入平价上网时代,年新增并网装机接近48GW,市场基本面依然强劲。 除中国外,全球其它地区市场的新增装机容量超过了47GW,同比增长14%,主要归因于亚太(同比增长134%)、北欧(同比增长100%)和拉美(同比增长82%)市场的显著增长。 中国将继续领跑全球风电装机增长,美国和德国紧随其后 伍德麦肯兹预计所有区域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都将超过5%。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也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场影响力。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推动中国风电市场未来十年新增657GW并网装机,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占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的45%,这也确认了其作为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市场的地位。亚太其余地区市场有望新增132GW并网装机容量,近半数将来自印度市场。印度政府仍致力于举办GW级国家风电拍卖会,并投资建设新的输电线路用于输送可再生能源电力。 美国在全球风电新增容量预测排名中位居第二,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尽管大型项目延期至2022年投运将推动2022年装机容量的增长,但生产税收抵免(PTC)政策延期的不确定性和持续的供应链挑战将限制美国市场的短期增长。随着市场运行环境的不断改善,从2027年开始,美国风电市场的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接近18GW。 欧洲市场未来十年将新增358GW的并网装机,其中68%为陆上风电,32%为海上风电。欧洲为了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将为欧洲风电市场的发展带来利好。德国新政府计划重振该国的能源转型,即“Energiewende”,提出到2030年陆上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10GW和30GW,这将促使未来十年德国风电市场新增68.4GW的并网装机。 在中东与非洲风电市场,预计到2031年底累计并网容量将增加六倍。从2024年开始,该区域风电市场平均每年将新增6GW并网装机,新兴氢工业的发展将成为一大推力。 从风机需求变化看风电行业的发展轨迹 2021年度,全球新增风机订单总价值接近570亿美元。据伍德麦肯兹《全球风机订单分析报告》,2021年,全球已确认风机在手订单量同比增长42%,其中,中国市场的订单量达到创纪录的55GW,亚太(除中国大陆外)市场的订单量则接近9GW,亚太市场订单量的增长抵消了全球其余市场因供应链中断而导致的订单量同比减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