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开采关键技术 让页岩油不再是“沉睡的宝藏”》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1
  • 日前,国家能源局在北京召开的2021年页岩油勘探开发推进会上要求,将加强页岩油勘探开发列入“十四五”能源、油气发展规划,并提出一系列措施推动页岩油绿色开发。

      记者了解到,这一消息传出,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

      页岩油有着特殊的价值

      “页岩气是指富含有机质、成熟的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由于有机质吸附作用或岩石中存在着裂缝和基质孔隙,使之储集和保存了一定具商业价值的生物成因、热解成因及二者混合成因的天然气。”3月2日,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何岩峰教授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种天然气,极大地改写了世界能源格局。

      何岩峰告诉记者,页岩油则是储存在富含有机质的泥页岩层系或泥页岩层系中的致密碳酸岩或碎屑岩夹层中的石油。这种石油在天然情况下没有自然产能或不具备商业开采价值,需要采用压裂、蒸汽驱动等特殊的开采工艺技术,才能获得工业石油产量。

      页岩油中,包含了大量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尽管页岩气可以部分替代页岩油作为燃料,但是因为页岩油中含有更为丰富的烷烃和烯烃,所以可生产出更多的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很好的化工原料。例如可以用于生产增塑剂;可以用于生产作为清洁剂的十二烷基苯;还可以生产各种低分子质量的烯烃或沥青等产品等。

      何岩峰介绍,我国的页岩油储集层主要为陆相湖盆富有机质泥页岩,广泛分布在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盆地。

      初步估计,我国的陆相页岩油资源量约1500×108吨,可采资源量约30×108—60×108吨,但是因为我国页岩沉积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热演化程度低,页岩中原油含蜡量高、流动性差,所以开采难度比较大。

      大规模商业开发仍面临挑战

      在何岩峰看来,如果这类页岩油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能够突破,将有望开启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增强国内石油供应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记者了解到,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页岩油勘探开发推进会上明确要求,将加强页岩油勘探开发列入“十四五”能源、油气发展规划;聚焦科技创新关键问题,深化地质基础理论研究,攻关适应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新技术新装备;落实资源保障,查明我国页岩油发育特征及富集规律;强化管理方式创新,探索页岩油勘探开发领域融资新模式;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专项推进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页岩油绿色开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等大型沉积盆地加大了页岩油的风险勘探投入,并将大港油田、新疆油田、吐哈油田和长庆油田列为页岩油开发示范区。

      除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也已成立了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整合了国内多家政产学研单位,着手联合攻关页岩油开采核心技术,并在济阳坳陷等地的页岩油藏获得了重要新发现。

      “总体上看,我国页岩油开采前景光明,但是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何岩峰说。

     

相关报告
  • 《科技“神器”助力 在发丝般孔缝中找到页岩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16
    • 镜头拉近、拉近、再拉近……镜头前的微观世界由模糊逐渐变为清晰。操作者王伟庆转过身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道:“在一厘米见方的岩石样本上选取几十平方微米的目标,别看只有小拇指尖那么大,可是经过扫描电镜数万倍的放大,就是一个浩瀚的‘宇宙’了。” 这是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层古生物实验室看到的一幕。王伟庆是该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在进行的操作,是将10万倍的电镜镜头对准这几十平方微米的岩石样本,其内部结构便展现得一览无余。王伟庆说:“白色的是碳酸盐岩,黑色的是泥岩,中间夹杂有很多孔隙裂缝,细如发丝,地质人员日思夜想的石油就蕴含在其中。” 发现“发丝”中的宝藏,这是新技术的魅力。 2021年11月2日,来自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的一则重磅消息让国人振奋——该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战略性突破,首批上报预测石油地质储量4.58亿吨,已具备全面勘探开发条件。 记者了解到,上述战略突破背后,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和战略装备上的突破功不可没。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一般在0.03毫米左右。胜利油田的页岩油就蕴藏在细如发丝的孔缝中,这也意味着科研人员需要从这样的孔隙里找到页岩油的“蜗居”之地。 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实验室扫描电镜工作人员于杰杰告诉记者,在样品中选取观测部分,如同在一个足球场内精准定位一个乒乓球。要找到这个“乒乓球”,首先要制作出合格的样品。 扫描电镜对岩石样本要求非常高,页岩取心难度很大,层多且薄、易碎,手工处理样品要格外掌握好力度、技巧。首先,他们要将页岩手工制作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再用砂纸反复打磨,直到普通显微镜下看到切面平滑了,再用氩离子抛光仪继续打磨。上述过程往往要重复几十次,直到达到镜面效果了,才能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而此自主研发的电镜不一般,可聚焦到纳米级,直观地反映出页岩油的储集空间、成分特征、矿物架构等。 获得一张有典型意义的图片,通常需要从上百甚至上千张图片中挑选出来。这需要科研人员有的放矢地快速锁定目标。 记者了解到,上述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关键技术攻关,优化试验参数工序,创新工作流程,聚焦提升电镜分析质量,突破了含油样品低真空观察、氩离子抛光高精度成像、背散射样品成分精细识别等技术难关,掌握了非常规样品电镜分析方法,为油田非常规储层评价提供了关键信息,助推了油田页岩油、致密油勘探的突破。 纳米尺度的电镜图像成为打开非常规储层微观世界的“金钥匙”。凭借过硬的分析技术及分析质量,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制定了页岩油电镜分析行业标准,成为行业标杆。 除了页岩油之外,扫描电镜分析技术还在如何识别致密砂岩里的好储层、如何避免油气层伤害和改造低产储层等领域,扮演了“神器”角色。 据了解,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在开发精度更高的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分析技术,模拟和寻找页岩油的流动和路径。届时,足球场上的玻璃弹珠也不再难寻,非常规储层里的原油如何从地层中流出来等难题也会有新的答案。(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王延斌)
  • 《我国天然铀产业多个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4
    • 近日,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出席会议。联合体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多家单位积极融入天然铀产业多渠道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新进展。 会议强调 联合体要落实推进新型举国体制建设,落实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落实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落实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一要持续深化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天然铀产业美好未来;二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加快构建联合攻关新模式;三要聚焦攻克卡点技术,引领发展天然铀产业新质生产力;四要一体化推进天然铀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构筑天然铀产业发展人才竞争优势。 1 成矿理论创新发展支撑铀矿“攻深找盲” 针对“砂岩型铀矿矿体形态及形成机制”、“红色建造成矿机理与识别”、“热液型铀成矿构造体系与深部预测”等关键问题,中核地质科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辽河油田、东华理工大学联合攻关,深化了砂岩“渗出”铀成矿作用对红杂色建造中铀矿找矿的理论指导;梳理了南方花岗岩型铀矿构造、蚀变等关键成矿要素,深化创新了热液型铀成矿理论,完善了南方热液型矿床深部成矿模式。以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勘探工作,支撑四大盆地圈定成矿靶区,落实一批砂岩型铀资源量。 2 高效智能铀矿勘查装备初具规模 针对“无人机地球物理探测”、“自动化安全作业钻探技术装备”和“高精度直接测铀测井系统”等关键问题,由中核地质科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同攻关,成功研制了砂岩型铀矿自动化钻机、无岩心随钻测井车、野外岩心扫描系统等一批先进的高效低成本铀矿勘查装备,构建了高效、智能的铀矿勘查装备体系。该项目实现铀矿勘查技术装备国产化,野外测量效率显著提升,较现有方法提高2-3倍。 3 先进地浸采铀技术支撑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建设 针对“基于铀煤同时开采地下水位调控技术”“地浸生产智能化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内蒙古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安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铀煤同采多场耦合模型,开发出Umine地浸全流程协同系统。研发的数据建模-流场模拟-井场设计-二次成井的四步法数字建井技术,解决了纳岭沟矿床全生命周期采、冶、退可视化设计与调控技术难题;研制了CUP1000全球最大通量铀水冶装备,有力支撑了“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4 智能矿山建设迈向新阶段 针对“井下遥控采矿、露天采矿智能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广东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同方软件、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5G+WiFi6井上井下融合系统,实现井下采矿装备无人操控、人员厘米级精准定位、地面选冶远程控制和无人机巡检,基本建成硬岩井下开采智能矿山,生产本质安全度大幅提高。理事会还审议通过了联合体变更理事等事项,为新加入的华北电力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两家理事单位授牌,发布2024年度“揭榜挂帅”十大项目清单,与会理事和代表就联合体的工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于2022年8月25日,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依托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等50家单位深度参与。该联合体旨在通过联合体公共平台,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际领先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展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攻关,加快前沿引领技术和成果创新突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队,共同引领天然铀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