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张莉莉和方荣祥课题组在水稻条纹病毒卵传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7
  • 植物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大多数需要借助昆虫介体。此前对植物病毒的研究更多关注植物病毒在植物中的侵染与复制,而对其在介体昆虫中的生活过程缺乏了解,因此研究人员缺乏对植物病毒完整生活史的认识。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导致的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播RSV的昆虫主要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灰飞虱以持久增殖型的方式在水稻植株之间传播RSV,并通过卵将病毒垂直传播给后代,卵传产生天然带毒的昆虫,增加了该病害的防治难度。

    病毒在昆虫体内传播过程中,需要穿越多个昆虫的生物屏障,包括水平传播屏障(肠屏障,唾液腺屏障)和垂直传播屏障(卵屏障)。病毒能借助自身蛋白与昆虫的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来突破不同类型的生物屏障。以RSV和灰飞虱为研究模式,方荣祥和张莉莉研究团队对灰飞虱卵传RSV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前期工作中,方荣祥院士团队发现在雌性成虫卵巢发育中,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 Vg)在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行入卵运输时,能携带与之结合的RSV,将其从血淋巴运输到卵巢内,从而协助了RSV穿越卵巢屏障,实现跨代传播。

    基于前期工作,张莉莉课题组和方荣祥院士课题组合作,继续探寻RSV在入卵前与Vg的互作机理。研究发现:与传统认为昆虫的Vg由脂肪体细胞合成并在卵巢中加工的观点不同,灰飞虱脂肪体合成的Vg在脂肪体中即被初步加工且不与RSV发生互作,而灰飞虱雌虫血细胞可产生丰富的Vg并最终介导RSV的卵传。通过对Vg一级结构中蛋白酶识别位点的分析,证明Vg在加工成为成熟的卵黄蛋白的过程中,会在两个酶切位点发生切割,产生三个Vg亚基。应用亚基特异性抗体对脂肪体和血细胞中Vg的剪切形式进行测定,发现在Vg运输至卵巢之前发生单位点酶切,并且在脂肪体和血细胞中以不同的分子形式存在。血细胞中的Vg经剪切产生N端小和C端大亚基并形成复合体,而脂肪体中的Vg则仅保留了N端的小亚基,其C端大亚基在产生后被快速消耗。由于和RSV互作的Vg结构域位于大亚基内,因此脂肪体合成的Vg小亚基不与RSV发生互作。此外,研究还发现了Vg除介导RSV卵传以外的功能。血细胞是昆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Vg这种雌性特异性蛋白在灰飞虱幼虫和雄虫血细胞(不是脂肪体)中均可稳定表达。在非雌性昆虫体内,Vg以未切割的全长蛋白形式存在。通过对幼虫Vg的功能分析,证明灰飞虱Vg在血淋巴中保护RSV免受免疫系统攻击,提高了病毒存活能力,并间接帮助病毒的水平传播。该项研究通过对灰飞虱Vg的组织特异性剪切过程的深入剖析,首次阐明病毒利用媒介昆虫不同组织、不同切割方式的Vg实现自身存活及传播的分子机制,并探索了Vg作为非雌性特异性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功能。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3月7号在线发表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论文题目为:Insect tissue-specific vitellogenin facilitates transmission of plant virus。张莉莉组的助理研究员霍岩和方荣祥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于原玲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张莉莉副研究员和方荣祥研究员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性专项(B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水稻条纹病毒卵传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8
    • 植物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大多数需要借助昆虫介体。此前对植物病毒的研究更多关注植物病毒在植物中的侵染与复制,而对其在介体昆虫中的生活过程缺乏了解,因此缺乏对植物病毒完整生活史的认识。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导致的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传播RSV的昆虫主要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灰飞虱以持久增殖型的方式在水稻植株之间传播RSV,并通过卵将病毒垂直传播给后代,卵传产生天然带毒的昆虫,增加了该病害的防治难度。   病毒在昆虫体内传播过程中,需要穿越多个昆虫的生物屏障,包括水平传播屏障(肠屏障,唾液腺屏障)和垂直传播屏障(卵屏障)。病毒能借助自身蛋白与昆虫的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来突破不同类型的生物屏障。以RSV和灰飞虱为研究模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和张莉莉研究团队对灰飞虱卵传RSV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前期工作中,方荣祥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在雌性成虫卵巢发育中,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在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行入卵运输时,能携带与之结合的RSV,将其从血淋巴运输到卵巢内,从而协助RSV穿越卵巢屏障,实现跨代传播。 基于前期工作,张莉莉课题组和方荣祥课题组合作,继续探寻RSV在入卵前与Vg的互作机理。研究发现,与传统认为昆虫的Vg由脂肪体细胞合成并在卵巢中加工的观点不同,灰飞虱脂肪体合成的Vg在脂肪体中即被初步加工且不与RSV发生互作,而灰飞虱雌虫血细胞可产生丰富的Vg并最终介导RSV的卵传。通过对Vg一级结构中蛋白酶识别位点的分析,证明Vg在加工成为成熟的卵黄蛋白的过程中,会在两个酶切位点发生切割,产生三个Vg亚基。应用亚基特异性抗体对脂肪体和血细胞中Vg的剪切形式进行测定,发现在Vg运输至卵巢之前发生单位点酶切,并且在脂肪体和血细胞中以不同的分子形式存在。血细胞中的Vg经剪切产生N端小和C端大亚基并形成复合体,而脂肪体中的Vg则仅保留了N端的小亚基,其C端大亚基在产生后被快速消耗。由于和RSV互作的Vg结构域位于大亚基内,因此脂肪体合成的Vg小亚基不与RSV发生互作。此外,研究发现了Vg除介导RSV卵传以外的功能。血细胞是昆虫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Vg这种雌性特异性蛋白在灰飞虱幼虫和雄虫血细胞(不是脂肪体)中均可稳定表达。在非雌性昆虫体内,Vg以未切割的全长蛋白形式存在。通过对幼虫Vg的功能分析,证明灰飞虱Vg在血淋巴中保护RSV免受免疫系统攻击,提高了病毒存活能力,并间接帮助病毒的水平传播。该项研究通过对灰飞虱Vg的组织特异性剪切过程的深入剖析,首次阐明病毒利用媒介昆虫不同组织、不同切割方式的Vg实现自身存活及传播的分子机制,并探索了Vg作为非雌性特异性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功能。 3月7号,相关研究成果以Insect tissue-specific vitellogenin facilitates transmission of plant virus为题,在线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张莉莉课题组的助理研究员霍岩和方荣祥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于原玲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张莉莉和研究员方荣祥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微生物所合作在古菌病毒结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30
    •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科学家Woese等提出了三域学说,将地球上的生命分为三种形式(或域),即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古菌常见于高温热泉、盐碱湖、厌氧等极端环境。1984年,德国人Zillig等首次从热泉古菌中分离到了病毒,该病毒形态为此前从未见过的纺锤形(60×100nm),宿主是极端嗜酸嗜热古菌─硫化叶菌(Sulfolobus)。这些纺锤形病毒(Sulfolobus spindle-shaped virus,SSV)属于微小纺锤形病毒科,几乎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所有高温硫泉中,至今已分离得到20多个病毒株(SSV1~22)。纺锤形是古菌病毒的常见形态,在海洋、盐湖、酸性矿山、极地水体等许多自然环境都已发现。除了形状奇特,纺锤形病毒基因组中约3/4的基因功能未知,这些病毒的衣壳形态构建规则、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生活史、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起源与进化等成为研究热点。 黄力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纺锤形病毒和其他古菌病毒,先后发现了包括四株微小纺锤形病毒(SSV19~22)在内的多个新的古菌病毒,并深入探讨了微小纺锤形病毒的感染过程及关键步骤。解析微小纺锤形病毒结构对于理解病毒组装方式、入侵机制和核酸释放等过程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此类病毒衣壳通常柔性较大,先前获得的冷冻电镜结构的分辨率都很低,难以看清微小纺锤形病毒的真实面貌。 黄力团队与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程凌鹏团队合作,利用近期分离的SSV19,获得了近原子分辨率的病毒颗粒尾部结构。研究发现,SSV19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VP1构成七股螺旋,左手盘绕,组成整个病毒衣壳,病毒颗粒的尾部由七次对称的喷嘴蛋白(nozzle protein)C131、连接蛋白(adaptor protein)B210和尾刺蛋白(tailspike protein)VP4组成。七次旋转对称的病毒衣壳结构属首次发现。在尾部和衣壳之间发现了脂质分子,解开了此类病毒脂质定位之谜。 他们还发现尾刺蛋白含有与细菌甘露聚糖水解酶活性部位相似的结构域,提示该病毒可能通过识别、甚至水解细胞表面的糖链进入宿主细胞。有意思的是,VP1与一种古菌杆状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结构高度相似,说明纺锤形和杆状病毒衣壳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此外,SSV19的喷嘴蛋白与疱疹病毒和细菌噬菌体的相应蛋白在结构上相似,提示这些感染古菌、真核生物和细菌的病毒可能具有共同祖先。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揭示微小纺锤形病毒颗粒组装、宿主识别与进入、病毒DNA释放等环节的分子细节,增加对古菌病毒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 上述工作已于2022年7月27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黄力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教授、程凌鹏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韩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袁琬娟为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11943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