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发育所发表关于神经祖细胞“时空之旅”的综述论文》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神经系统的结构为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在一系列时空(spatio-temporal)编码因子的调控下,起源于神经干细胞池的神经系统产生高度多样化的神经元。随后,未成熟的神经元迁移定居,神经元与神经元、神经元与靶组织间的精密连接标志着神经系统的高度完善。因此,在探究大脑奥秘的过程中,揭开哺乳动物脑神经元多样性的起源至关重要。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吴青峰团队在《神经科学通报》(Neuro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A Spacetime Odyssey of Neural Progenitors to Generate Neuronal Diversity的综述论文。该综述总结了哺乳动物神经祖细胞池产生多样化神经细胞的三种不同策略:(1)命运预决定模型(Predetermined

    strategy):在特定时间窗口,神经祖细胞的命运已被决定,必然分化为一种特定的神经元亚型,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神经祖细胞主要采取这一策略;(2)随机决定模型(Stochastic

    strategy):每个神经祖细胞的分化存在多种潜在状态,像量子论一样每种状态都有不同的发生概率,脊椎动物视网膜的发育过程即是示例;(3)级联多样化模型(Cascade

    diversifying

    strategy):在细胞命运特化过程中,沿着细胞谱系阶层的多种细胞类型逐步级联放大以促进终末神经元的命运多样化,哺乳动物下丘脑的神经发生过程即遵循级联放大规律。同时,该研究结合神经系统的时空发育模式阐述了神经祖细胞池在大脑皮层、脊髓、视网膜和下丘脑中的发生发展过程。

      该综述还总结了哺乳动物神经发生的时空编码机制。哺乳动物体内神经祖细胞的空间编码与其时间动力学特征应是相互协调、密不可分的,以更精确的控制神经元产生。新生神经元迁移过程中的微环境因子、自发性电发放、神经元的上下游连接和随机的转录因子表达等因素都可进一步塑造神经元的命运和身份。综上,该论文总结了神经细胞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为后续大脑发育的概念突破和神经元替代性治疗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ac.cn/syky/202210/t20221013_4850888.shtml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揭秘神经干细胞的内卷式竞争》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命个体之间彼此存在竞争,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单位——细胞之间也存在竞争。细胞竞争首先在果蝇中被发现和报道,随后科学家们以果蝇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细胞竞争的特性、机制和潜在作用。然而,对哺乳动物体内的细胞竞争仍所知甚少。在胚胎发育期,细胞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能量和营养因子等而发生激烈的竞争,优胜者细胞存活下来,而失败者细胞会被清除掉。由此看来,细胞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机制,淘汰掉不适应环境的细胞,而保留优胜者细胞。在早期胚胎中,干细胞的快速分裂很可能引发细胞之间的激烈竞争。然而在发育的大脑中,过去对神经干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及其驱动机制毫不了解。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团队在《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神经干细胞之间的细胞竞争。他们通过巧妙设计的实验,揭示了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竞争的正负调控子、时空属性和分子特征,并第一次在哺乳动物中证明了细胞竞争对组织器官大小的调控作用。   为了探究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细胞竞争,吴青峰团队研究人员首先在双色嵌合标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的嵌合体标记与追踪系统,并利用该方法体系鉴定出两个可驱动神经干细胞竞争的因子——Axin2和p53。Axin2突变细胞在嵌合体环境中会被清除掉,成为失败者细胞;而p53突变细胞在嵌合体环境中发生显著扩增,成为优胜者细胞。为了深化研究,他们进一步解析了Axin2介导的神经干细胞竞争的空间特性和分子机制:不仅揭示了大脑皮层中干细胞竞争与Wnt的空间梯度存在相关性,而且发现Axin2可通过调控p53的蛋白稳定性从而介导细胞竞争。   如果说使用基因嵌合体诱导技术观察干细胞竞争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那么进一步探索神经干细胞的内源性竞争则是揭秘干细胞竞争的关键。因此,研究人员收集了1000多个小鼠大脑对神经干细胞进行了短期和长期克隆分析,发现位于金字塔顶端的10%神经干细胞最终产生了30-40%的大脑神经元,而位于金字塔底层的10%神经干细胞只贡献了1-2%的神经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发育早期被清除掉的干细胞则没有任何机会产生子代神经元留在大脑中。   研究人员又利用单细胞和群体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创建了与细胞表型(phenotype)、细胞基因型(genotype)和细胞转录组型(transcriptotype)耦联的三个数据集,并在这些数据集的基础上鉴定了细胞竞争的分子特征,并开发了失败者特征评分系统。这个方法体系对干细胞的评分高低与Axin2水平呈负相关,而与p53信号通路、压力响应通路、蛋白折叠通路等的激活水平呈正相关。这些数据证明了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竞争是存在的,并依赖于竞争调控子的表达水平。   既然竞争调控子的内在差异性表达引发了神经干细胞之间的竞争,那么把这些竞争调控子的表达都调整到相同的水平,就可以削弱细胞竞争。研究人员使用了这个策略,发现降低神经干细胞竞争可以使大脑皮层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张,神经元数目也显著增多。过去绝大部分细胞竞争的研究都是在人为诱导后观测到的,因此解析细胞竞争的生理作用极具挑战性,这项研究在哺乳动物中首次证明了细胞竞争对组织器官大小有调控作用。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揭示了神经干细胞之间存在细胞竞争,并解析了发育期大脑中干细胞竞争的正负调控子、时空属性和分子特征,探索了干细胞竞争在器官大小调控中的潜在作用。同时,这篇论文为研究神经细胞之间的竞争打开了新的大门,提供了方法与策略,也为探索脑肿瘤、脑发育疾病和神经元脆弱性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科委的资助。
  • 《微生物所张杰研究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发表植物免疫机制综述论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14
    •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微生物的侵染威胁,在与微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策略克服植物多层次的免疫机制,引发病害。由农作物病虫害导致的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损失约为17%至30%,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为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大量化学农药的施用给环境带来巨大负担,威胁人类健康。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机制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作物病害防控技术的重要基础。   2020年9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士、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Gitta Coaker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研究员合作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题为“Plant Immune Mechanisms: from Reductionistic to Holistic Points of View”的展望综述论文。论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多层次的免疫和防御机制研究进展,包括植物细胞外免疫,如气孔免疫、根际免疫和胞间免疫;植物细胞表面免疫受体和胞内免疫受体介导的免疫识别和信号传递、不同类型免疫受体之间的交叉调控;非典型抗性基因介导的防御反应、维管束免疫反应、植物组织和细胞免疫反应异质性;植物免疫的翻译调控、生物钟与植物免疫调控等。   论文还展望了植物免疫机制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及植物免疫基础研究在农作物抗病性扩展和改良中的潜在价值。对植物免疫机制的全面理解和深度解析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增长。高效利用广谱抗性机制和不同的植物抗性基因,对作物抗病性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通过植物免疫基础研究,了解植物如何自然地调节免疫反应,解析免疫和抗病基因激活机制和信号调控网络,将为防控一些极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害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