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深度进入基因领域,人类返老还童将成为可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30
  • 人工智能已经深度进入基因和蛋白质领域,这既是医疗、药物和生命科学与AI联姻的一种突破,也意味着AI在维护人们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有了稳步进展。

    谷歌最新人工智能软件阿尔法折叠(Alpha Fold),在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中击败了所有对手,成功根据基因序列预测了生命基本分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深度进入基因和蛋白质领域,这既是医疗、药物和生命科学与AI联姻的一种突破,也表明AI在维护人们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方面有了稳步进展。

    阿尔法折叠是被设计来解析蛋白质折叠的。生物体和人体拥有着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它们承担着身体各种复杂且重要的功能,从食物消化到免疫抗病,从感觉到运动功能等,都离不开蛋白质。

    一个简单的蛋白质往往包含了数百个氨基酸,其空间结构的可能性就高达10的300次方个。不只是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决定生命现象和疾病,而且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同样决定生理功能和疾病,只要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一点错误,就会诱发和导致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

    也因此,解析蛋白质结构已成为基因测序后,诊断疾病、研发新药和深入理解生命现象的一把重要钥匙。阿尔法折叠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在去年底的一项有98名参赛者参加的解析蛋白质结构的竞赛中赢得第一名,获得了43种蛋白中的25种蛋白结构的最高分,排名第二的队伍只有其中3个获得了预测最高分。

    这说明,阿尔法折叠在解析和预测蛋白质结构上比较准确。这也昭示着,对疾病的诊断和研发新药有了新的利器。

    以阿尔法折叠为代表的AI不只是可以既快又准确地分析已知的一些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还能预测和发现人们尚未知晓的蛋白质结构。

    不过,阿尔法折叠的最大进步是通过算法来找到蛋白质的三维形状。一段基因序列(DNA片段)只构成了氨基酸按一定序列排成的长链,仅仅靠基因测序是无法获知蛋白质结构的,这就需要阿尔法折叠以算法来确认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分析和预测蛋白质的形状和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确定其他分子与蛋白质结合的方式,也就可能研发新的药物,因为药物是在人体内与特殊的蛋白质结合并改变蛋白质的活动方式而发挥药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阿尔法折叠能解析蛋白质折叠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新的开端,要研发出新药或产生新的治疗疾病的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阿尔法折叠和其他AI技术都主要是通过算法来理解疾病和改进药物治疗的效果,预测和分析蛋白质折叠尚不能解决蛋白质折叠问题。因此,现阶段比阿尔法折叠走得更远和应用得更成熟的是让AI软件诊断疾病,如癌症。

    当阿尔法折叠和其他AI技术能诊断疾病,确定病因时,就可以既采用新的疗法,如基因疗法,修改和删除致病基因,进而让返老还童成为可能,又有可能研发出针对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新药来治疗疾病。现在,人工智能介入医学和生命科学才只是开始。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9-04/30/content_763579.shtml
相关报告
  • 《注射干细胞能返老还童吗》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近几年,有一种关于成功的观点被广泛认同,说的是人和人竞争到最后拼的就是体力。那些凌晨4点起床运动、处理邮件的精英们,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巅峰,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恢复旺盛精力。换句话说,贪睡让你输在了起跑线上。 人类讨厌衰老,憎恨力不从心,长生不老曾是东西方曾经的统治者们心醉不已的终极目标。古有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求长生不老的仙药,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相信这样的天方夜谭,但却也禁不住青春永驻、返老还童的诱惑,哪怕仅仅是填充不再旺盛的生命。 今年的十一长假,记者注意到身边年轻爱美的女性朋友“组团”去日本接受干细胞注射,尽管她们说不清楚具体原理或者清晰流程,但对皮肤修复、精力恢复、永葆青春的功效却被数次提及。价格不菲的干细胞注射,果然是如此神奇的灵丹妙药吗? “神奇”的干细胞 科学已证明,我们在胚胎发育阶段,各个身体部分就已经完成了原始的构建。出生之后,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不会再像胚胎形成阶段那样重新分化,而仅仅是分裂增殖。成年之前我们全身细胞分裂增殖的速度快于死去细胞的凋亡分解,人的机体也随之慢慢成长;而到老年之后细胞增殖分裂速度降低,人也就逐渐衰老,直至死亡。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这种全能细胞,它们有发育成血液、脑、骨骼和人体各种器官的潜力。正是有这技能,干细胞理论上可以用来再生、替代或者修复人体的一些病变的细胞和组织。 2018年初,中国富豪赴乌克兰注射干细胞的新闻刷屏。据报道,他们接受注射的干细胞提取自胎盘产物或者流产胎儿。为何是乌克兰呢?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张磊博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1986年乌克兰境内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而干细胞治疗是唯一对核辐射损害有修复作用的医疗手段,因此政府鼓励相关机构开发干细胞治疗技术,且政策管控较宽容。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教授表示,从胎盘脐带中提取干细胞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可储存起来为未来再生医学提供“种子”。从某个角度上看这也是一种“变废为宝”,他告诉记者,胎盘脐带中的干细胞数量很多,通过大量扩增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制成药品,治病救人。 并非灵丹妙药 接受过干细胞注射后,很多人反馈手脚发热、面色红润,感觉似乎干细胞正在体内分化,替代那些衰老的细胞。但真实的情况是,这种感觉并非正在逆转时光,而是人体产生的排异反应,是对异体进行排斥进行自我保护的反应。 张磊告诉记者,中国富豪在乌克兰接受的干细胞注射属于异体干细胞注射。“他们注射的异体干细胞属于发育早期的流产胎儿细胞,不但存在伦理学争议,且致瘤的风险也远大于自体干细胞。每个人面临的疾病风险和免疫反应都是不一样的,短期可能看不到,但是几年、十几年的长期刺激,会引发一些自身的免疫反应。当这些细胞发育成熟之后,抗原充分表达,自体免疫系统因为长期接触,引发免疫紊乱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纽约时报》2016年曾报道过一位名为Jim Gass的患者中风后为了恢复,在墨西哥、阿根廷等地花费30万美元接受了干细胞治疗。但不久后,医生在他的脊柱中发现了巨大的肿块。化验结果显示,这些肿块由异常的、原代细胞组成,而且正在极为迅速地生长。而这些细胞并非来自Jim Gass本人,正是干细胞注射治疗的结果。 十一期间前往日本接受干细胞注射的宋云,今年26岁,她告诉记者,自己前往主要是因为“闺密”想要开展跨国业务,将国内客户介绍到日本诊所。同时也听说国内某些知名主持人、成功企业家正是因为注射了干细胞才保持旺盛精力,两人一起先进行了体验。据她描述,医生是从肚皮上提取了脂肪,回实验室去培养,一个月之后再去日本进行注射。 韩忠朝解释说,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多种组织中,比如骨髓、胎盘脐带、脂肪组织等。其中从脂肪提取是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提取后再进行培养扩增,之后进行自体回输。 异体干细胞注射有风险,那么自体回输就一定安全吗? 对这个问题,张磊回答说:“风险可能要大于益处。体外扩增的过程和体内干细胞自然分化过程并不一样。在体外,细胞要经历分离、纯化及扩增等操作,需要使用一些血清、酶、细胞因子等。引入的外源物质可能带来动物源病毒污染,如果去除不干净,还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而复杂而漫长的体外过程容易引起干细胞的遗传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改变,进而带来免疫毒性和致瘤风险。” 张磊介绍说,目前我国临床上获准应用只有未经过体外扩增的造血干细胞。“经过体外扩增和修饰会带来很多风险。毕竟人类使用细胞的时间很短,经验非常有限。” 理性对待干细胞 日本的干细胞治疗发展快速,主要是因为政策对于干细胞治疗持鼓励态度。毋庸置疑,这其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和他的ips细胞。利用基因修饰技术,研究人员将已经失去了全能分化性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改造成了具备全能分化性的胚胎干细胞,改造后获得的这种胚胎干细胞可被进一步诱导分化成为各种各样的身体细胞。这种干细胞被称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简称为iPS细胞。利用人类病患自身细胞加工形成ips细胞被各界看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其所培养出的组织或器官在重新移植回病患体内后将被认定为自体组织,因而避开免疫系统的攻击。 2014年日本完成了世界临床历史上首例利用iPS细胞成功进行的组织修复术,接受移植手术的渗出型老年性黄斑病变患者视力逐渐恢复正常。但这一临床案例从开始培养并分化ips细胞到实施手术为止,大约耗时10个月,成本达到人民币600万元。降低成本和减少培育时间成为科学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然而,对于前文提到的干细胞注射到底能否起到各种“神奇”功效,目前并未有任何足够支撑的研究成果出现。张磊分析说,专门出国接受干细胞注射,被无微不至地照顾,吃得好、睡得好,干细胞培养期间再旅旅游、心态放松,回来一注射,感觉亚健康状态都消失了。这很有可能并非干细胞的“神奇”功效,而只是安慰剂效应。 对于干细胞治疗,他提醒说要持理性态度:“大家都认为干细胞有重大的医学价值,有希望解决医学未能解决的问题。越是这样,越不要急功近利地推向市场。一旦发生了医疗纠纷,对它的研究和发展势必受到限制。对这样的技术我们要抱着积极而谨慎的态度,遵循科学规律,遵照药品注册程序开发干细胞制品有利于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合作,突破干细胞临床转化瓶颈。”
  • 《AI与基因技术联手,或许可以创造“动物智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1
    • 在我们的认知中,基因科学和人工智能都是技术中的“武林高手”。在一系列新闻通稿中,二者通常会与“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这样的字眼搭边,颇有一种笑傲江湖的感觉。而细细去比较两者——人工智能正处在关键时刻,多多少少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但基因科学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犹如高岭之花,被封存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少有人接触其核心技术。 广阔天地,谁能大有作为?人工智能与基因科学短兵相接,是取得友好合作,还是一拼高下? 从高岭之花到花开遍野 目前,人工智能的产业图谱已经十分丰富了,金融、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都可以看到AI的影子。从这一点来看,基因科学虽然是AI的前辈,“名震江湖”的速度却没有后辈来得快。 基因科学的应用通常集中在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有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健康检查,比如预测癌症等,不过这一般是富人追捧的高端体检服务,让它“一战成名”的就是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测序检测出了自己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另一个则是商业化的“算命式”基因检测,比如通过基因测试你的孩子有没有唱歌天赋等,拳王邹市明的儿子就做过这样的测试。 但这也不代表人工智能略胜一筹。生命科学这一领域限于研究环境、技术条件等壁垒,在前几年着实发展缓慢,但是在近些年,生命科学的高科技可能就要进入一个爆发期了。比如基因编辑,大家熟知的就有明星技术CRISPR/Cas9,在去年,Mitalipov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就完成了美国第一例人类胚胎基因修饰的研究。 生命科学领域的想象力空间会非常大,当然,这类技术也会遇到和AI同样的伦理道德的牵绊。如此来看,AI或者基因科学“单打独斗”都会成为江湖中的一条好汉,但是,综合二者的拿手好戏和一些缺陷,这两位高手强强结合似乎更有看头。特别是在二者都想攻下的医疗领域里,更是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某个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是根据统计学统计出来的。比如研究癌症和人体基因的关系时,首先要统计大量癌症患者的基因数据,然后进行比对,再筛选出相似的基因,即选定可能致癌的基因。 但这样的结果却很容易被推翻,首先是因为统计数据是通过以往的累积数据统计的结果。而随着癌症统计样本数量不断增加,人们会发现更多的相似基因位点,患有癌症的概率统计也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其次,人类患有某种疾病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比如肺癌的患病就和大气污染有很强的关联性。但是基因检测是接触不到患者的实际情况的。 也就是说,即使基因检测获得了大量数据,对于疾病的指向性依旧是有限的。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加入AI能够深度学习To C端数据库的功能或许会有助益。 就拿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AI预测死亡系统举例,这个系统统计了12个月内死亡患者的近200万份医疗数据,然后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利用大数据计算每条信息的权重和强度,与现有的患者进行比对,就会生成这个患者在3—12个月内死亡的概率分数。如此,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疾病诊断的正确率。 除此之外,AI可以通过ChatBot、场景识别等功能,对患者进行行动上的监管,更有利于辅助基因的诊断。 制药业的神助攻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皮特.柯文尼教授称:“通过病人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推断出酶的形状,构建准确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筛选匹配药物,并将结果告诉主治医生给出最优处方。” 将基因测序技术和AI的计算能力相结合,或许能够探索出制药业的新路径。以艾滋病的治疗药物举例,科学家表示,目前他们建立的50多个模拟模型,就要配有5000个处理器的计算机不停的计算12-18个小时,还要对计算结果做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给出药物的排序。而在制药这件事上,AI正在全面提升人类的效率。 个人健康管理终端 基因芯片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想要打造的“法宝”。而将其与AI结合起来,会在哪个方面实现突破呢?健康管理。 基因芯片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一个人的生物信息。与AI只能图像识别不同,智能终端+基因芯片或许可以打造出一个人类GIS智能设备,这个丰富的多维度的信息嵌合体可以用来解读个人的健康情况、识别个人的身份信息等。相当于有了一张智能的、专属的、可见的“基因身份证”。 这类设备还可以快速检测污微生物或有机化合物对环境、人体、动植物的污染和危害。基因芯片经过改进,能够利用不同生物状态表达不同的数字信息,基于基因芯片和基因算法,还可用于制造生物计算机。 从AI“类人”的圈子里跳出来 一方面,在基因科学中,解读人类基因程序语言的意义在于解读地球生物圈的程序代码。我们在教科书上就学过,基因是编译氨基酸的密码子。除了极少数的不同之外,地球上已知生物的遗传密码均非常接近。因此,根据演化论,遗传密码应在生命历史中很早期就出现。而这一点,对研究物种的诞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后,我们不排除“人造”地球生物圈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们目前提到的机器人、计算机等人工智能是没有意识的,即使我们不断地尝试,想让AI变得更像人,但机器所做的主要还是认知的事情,做的是一个Pattern Recognition,听听声音,看看图像。人脑的高级功能还是无法移植到AI上。自深度学习以来,AI一直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也证明了创造出具有意识、情感的非生命还是很难的。 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曾经提出“中文房间”的实验理论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在这个思维实验里,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开一个比较大的脑洞,就是跳出人工智能一定要作为仿生机器、“类人AI”出现的圈子,而是利用动物的思维,模拟动物的程序,这或许会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空间。如果把这个“人造”生物圈当作一个生物进化的实验工厂,那么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套有别于人类的某个物种的程序语言。当人类能够纵观整个生命历史时,总结归纳一个物种的程序语言也未尝不可,而那意味着人类能够创造以新的程序语言为基础的“动物智能”。 与其让AI不断进行人工标签数据的积累学习,不如先构建一个动物行为的知识图谱,进行系统化训练,一旦训练成功,对于人们来说,受益将会是永久性的。 最重要的是,当基因科学获得突破,人类将有机会获得动物、植物的非公式性变量波动(即情感波动),那么,将这样的波动作为数据库植入到AI中,或许可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语料库不足、语义不明晰的问题。如果动物存在真情实感,通过基因技术+AI技术,我们或许可以实现人与动物的情感交流。 不论如何,AI和基因科学迟早会实现花开遍地,而人类对于科技和自然的探索,就像时间之矢一样,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