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30万亩》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28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2247种药用植物在此生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文山境内常规种植品种有100余个,占全国常规种植品种的三分之一。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30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图为丘北县连片万寿菊种植基地。(记者 张文峰 通讯员 赖富春)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70048.html
相关报告
  • 《围场:中药材种植打造致富金“药”匙》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3
    • 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立足资源优势,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培育、粗加工、精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努力把“小草药”打造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种植”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提高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医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 草药变“金条”        “我们村种植防风、柴胡、赤芍200余亩,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为了不断增加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品类,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干劲足、有钱挣、能致富,去年10月,我们村从吉林省集安市引进野山参种子,在林下播籽培育野山参5亩,每亩地预计可以出2500株参苗。试验成功后,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拨镇碧柳村党支部书记周建锋说。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为了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新拨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强化组织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群众增收为导向,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的“幸福路”。以骆驼头、大素汰、碧柳、殷家店、白云皋村为代表,大力发展苍术、赤芍、柴胡、防风、金莲花、红景天等特色中草药种植。  “去年,我家卖了1亩地的中药材苍术,4年生的苍术,收获时,亩产湿货药材4000斤,每斤11元钱,亩收入4万多元。我家一共种了30亩苍术,种植中药材也能抱上‘金元宝’。”新拨镇骆驼头村村民郑桂林喜笑颜开。 与传统农作物相比,中药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群众种植积极性高,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大,这不仅提高了中药材产量和质量,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去年3月,骆驼头村党员致富能手李亚强牵头成立了“围场县东莱中草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90余人,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830亩,育苗基地达到120亩,育苗2400万株。合作社在县域内的新拨镇、石桌子乡、半截塔镇、克勒沟镇这4个乡镇均有种植基地。种植品种以苍术为主,其次有防风、牛膝、红景天等品种。合作社的中药材基地,在除草、浇水、田间管理等农忙期间,务工需求很大,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围场通过建基地、树品牌、强支撑、延链条,持续培育道地中药材品牌,建立“科研+企业+基地+合作社”的中医药康养全产业链,开辟出一条富民强县的新兴产业之路。组织中药材种植专家学者进行种植全过程技术指导,提升药材质量和品质。同时,找准道地中药材种植、应用与旅游康养的切入点,进一步延伸中医药康养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该县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1万亩,有效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药香四溢好光景 产业振兴热潮涌 远远望去,大片的中药材给大地铺上喜人的翠绿。村民在中药材基地内除草作业,忙碌的身影构成一道美丽的田间风景。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张家湾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依靠中药材种植产业,不少种植户迈出了致富的步伐,种植基地周边村民也有了务工增收的机会,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咱村建立了500亩防风中药材基地,从种苗、除草、管理到采摘,带动村里劳动力50多人就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更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张家湾乡张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魏兴龙说。 张家湾乡坚持以党建促乡村振兴为抓手,将做大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基地作为书记精品工程进行重点打造。邀请省科学院、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农业科技型专家人才担任农技推广专家,进驻该乡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创办实体示范带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目前,该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包括桔梗、牛膝、苍术、防风、柴胡等品种的中药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订单式种植,中药材成群众增收致富“金疙瘩”。 据悉,近年来,围场立足资源,采取因地制宜的种植方式和经营模式,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围场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场+示范园+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依托天原药业,建立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试验基地和黄芩、柴胡、苍术等道地药材良种繁育示范、繁育基地。以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企业为依托,建立中药材仿野生驯化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研发、中药新药研发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现代中药材产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县域中药材和中成药品种、技术更新转化步伐。 中药材种植开出富民“金药方”        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乡柳条沟村,柳条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喜祥正在药材田间精心“伺候”着苍术苗,他家种植苍术70亩、柴胡60亩、红景天85亩,药材秧苗长势喜人。  “苍术是一种中药材,它的根状茎可以入药,咱们药材基地已经连续三年种植,今年秋季就能出山卖上好价钱。咱们不仅种植苍术,还种植其他品种的中药材,全村共发展多种中药材300余亩。”杨喜祥高兴地说。 在大头山乡大河口村中药材基地,科技致富能手关晓峰正在组织农事钟点工管理红景天药材苗。“发展中药材,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红景天是有名的中药材,生长到第三年就能见到效益,每亩地可产4000斤,一斤能卖20块钱。咱家育苗6亩,这苗长势真好!可以移栽到200多亩地里。”关晓峰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为破解药材粗放型低价销售难题,我乡坚持党委‘搭台’、群众‘唱戏’、党员带头,建好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为民增收添新路。”大头山乡乡长王文学说,大头山乡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之一进行发展,因地制宜提出了“党建+中药材”发展新路。通过“能人”带动、党员带头、合作社带动,围绕标准化生产、机械耕作、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电商服务等内容开展工作,在延链增收上做文章,把党建融入产业,坚持不懈推进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为当地群众开出了一道致富“良方”。 为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中药材,该乡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创建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并采取分片包村到户的办法,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药农种植,提高药农种植水平,加强中药材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民种植中药材,实现致富增收。 围场始终坚持生态绿色发展模式,依托自身海拔跨度大、昼夜温差大等生态优势,挖掘出40余个适宜产业化种植的道地中药材品种,主要包括苍术、防风、金莲花、红景天等。随着仿野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中草药种植区域逐渐涉及全县37个乡镇。截至2023年,道地中药材实际种植面积5.1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基地2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00亩。2020年,该县成功申报“河北省围场中药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 《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9万吨、产值7亿元!禹州市中药材产业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活力》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06
    •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禹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园区的河南华夏药材有限公司中药饮片成品高架库,琳琅满目的中药材产品便映入眼帘。 “我们的仓储面积有13415平方米,设有高架库、阴凉库、冷库、中药饮片库、中药材库五大库区,目前储存有2000 余种规格的中药材产品共600余种,配送高峰期每天吞吐量达到200 吨左右,客户遍布全国各地。”据该公司负责人赵军强介绍,公司依托禹州作为“四大药都”之一的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与销售、大健康产品科研与生产等业务板块。此外,公司还与德济医药共同组建“河南省夏禹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有力助推了河南省中药产业检测领域发展。    全产业链发展的河南华夏药材有限公司是禹州市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把医药健康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坚持“抓中间、带两头”的发展思路,通过培育壮大中医药制造产业,有效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市场流通等环节共同发展。   “今年的丹参长势特别好,亩产2吨不成问题。”在该市范坡镇姚召寺村丹参种植基地,广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宏彬告诉记者,市里帮忙联系了省农科院的专家,经常来帮助指导。  据了解,杨宏彬种植中药材已有六、七个年头了,从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的上千亩,规模越来越大,切切实实尝到了中药材种植的甜头。他说,今年自己又流转了几百亩土地,明年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种植中药材不仅让杨宏彬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从栽种、管理到收获、分拣,中药材种植需要大量人力,附近很多村民都在合作社找到了务工的机会,仅日常管护,每天就需要七八十人,用工量大的时候,每天需要二百多人工。   通过积极探索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禹州中医药产业特色逐步凸显,经济规模持续壮大。   目前,该市拥有药材种植品种50余种,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拥有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180余家,规模化种植基地96个,年产中药材9万吨,年产值7亿元。拥有涵盖中药材初加工、饮片生产、中成药制药、生物制药、中药保健品(调味品)、中兽药、药品销售等领域的中医药企业78家,可加工产品1000种以上。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规模达到400余亩,门店2000余间,经营中药材品种2000种以上,从业人员达2万人,年交易额近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