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等在基因组稳定性驱动的低氧适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博团队等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RETSAT

    associates with DDX39B to promote fork restarting and resistance to

    gemcitabine based chemotherapy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RETSAT基因在基因组稳定性维持和低氧耐受中的功能和机制。

      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以氧作为必要条件,特别是在极端低氧(氧浓度低于1%)条件下,HIF信号通路显著下调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核心组分的表达,引起DNA复制和修复效率降低,造成DNA损伤累积和基因组不稳定,细胞被动地进入凋亡或衰老。然而,一些特例值得关注。例如,高原动物细胞能够较强地维持基因组稳定并耐受低氧,提示可能存在某种未知通路或机制,赋予细胞主动增强基因组稳定性的能力来适应低氧。另外,这些机制能否为极端低氧的实体瘤(如胰腺癌)防治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值得探索。

      RETSAT 是一个在青藏高原哺乳动物类群中趋同演化和显著正选择的基因,但其编码蛋白在基因组稳定性调控中是否发挥功能,尚不清楚。在基础方面,该研究利用iPOND

    (isolate proteins on nascent DNA)、DNA fiber assay、Comet

    assay等基因组稳定性研究技术,确定了RETSAT是一个新的复制叉结合蛋白。在低氧条件下,RETSAT招募RNA解旋酶DDX39B入核,有效清除R-Loop,避免转录-复制冲突(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collisions),保障DNA复制有序进行,促进细胞的低氧适应。在应用方面,利用TCGA数据库、临床病理样本、3D培养模型、胰腺癌类器官模型和小鼠移植瘤模型等,研究人员确定了RETSAT高表达与胰腺癌预后和吉西他滨化疗获益均呈现负相关,发现了DDX39B抑制剂CCT018159在联合药物治疗胰腺癌中的价值。

  • 原文来源:http://www.cas.ac.cn/syky/202209/t20220923_4848687.shtml
相关报告
  • 《昆明动物所阐明多能干细胞基因组稳态维持新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08
    •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因在体外具无限增殖和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潜能,在再生医学领域中颇具应用前景,也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具潜能的成药细胞。PSCs制备过程中的标准化、规模化及细胞质量稳定性是走向临床应用的先决条件,但人PSCs在体外扩增培养过程中,易出现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变异,严重阻碍了PSCs的临床应用。因此,研究PSCs遗传物质稳定性维持机理,是寻找改善策略、突破应用瓶颈的关键。   PSCs基因组的突变率远低于分化细胞。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萍团队与合作者的前期研究表明,PSCs利用不同于体细胞的特殊机制,有效调控基因组稳定。郑萍团队前期已鉴定了PSCs在DNA复制、DNA损伤修复中的一些特殊分子及作用机制。近期,科研团队鉴定了在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s)中特异表达的全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NONMMUT028956(简写为Lnc956)。对该LncRNA的系统研究发现,它不仅参与复制压力下mESCs复制小体稳定的维持,而且还监控mESCs基因组的质量,从而确保mESCs基因组稳态。   长非编码RNA在多种生物学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尚未有发现复制叉上具功能性长非编码RNA的报道。科研团队利用前期研发的分离新生DNA链上(即复制叉)RNA技术(isolate RNAs on nascent DNA,iROND),首次鉴定了ESCs复制叉上特异的新的功能性LncRNA-Lnc956。对该LncRNA的研究发现,当复制压力发生时,Lnc956能有效聚集到复制叉上,并大量招募Trim28和Hsp90b1聚集于复制叉形成复合体。Trim28直接与DNA复制解旋酶复合体MCM2-7相互作用,拉近了Lnc956-Trim28-Hsp90b1复合体与MCM2-7复合体之间的物理距离,使分子伴侣Hsp90b1通过GTP水解活性作用于MCM7,阻碍MCM7进行K48和K63泛素化(MCM7泛素化会导致复制小体解离),从而使复制小体能在一定程度复制压力情况下得以稳定,保持了基因组的完整性。科研团队也发现Lnc956缺失会导致小鼠胚胎部分致死。致死原因主要是胚胎细胞大量扩增过程中,细胞出现明显基因组不稳定现象,并导致胞质DNA水平显著增加,引起较严重的炎症反应。总之,该研究成果迄今首次发现了小鼠多能干细胞复制叉上特异性功能性长非编码RNA-Lnc956,并揭示了Lnc956维持多能干细胞基因组稳定和促进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有效清除基因组损伤的细胞个体,是干细胞维持群体基因组稳定的重要方式。p53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干细胞基因组质量监控分子。p53通过在转录水平上抑制多能性调控网络关键基因的表达,激活分化调控网络基因的转录,使PSCs快速启动分化和凋亡,确保PSCs的基因组质量。除了p53通路,是否还存在其他独立的机制调控损伤干细胞的清除,值得进一步研究。   科研团队针对新鉴定的LncRNA-Lnc956在干细胞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做了深入探索。利用多种DNA损伤药物处理、分化、凋亡、单克隆形成、克隆竞争性和转录组学等方法对该LncRNA功能研究后,科学家发现缺失Lnc956的ESCs在受到DNA损伤后不易启动分化和凋亡,提示Lnc956参与DNA损伤后ESCs的分化和凋亡。但是,Lnc956缺失的ESC中,p53通路的激活和功能未受影响,提示p53没有介导Lnc956的调控作用。为探究Lnc956分子水平上具体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利用In vitro/in vivo RNA pull down、蛋白质质谱及RNA免疫共沉淀等技术鉴定出与Lnc956相互作用的靶蛋白-KLF4。科研团队通过机制分析发现,在未受DNA损伤时,Lnc956与KLF4无相互作用。而在基因组受损后,DNA损伤反应通路的核心激酶ATM激活,ATM活化Mettl3 (调控RNA m6A修饰),使Lnc956发生m6A修饰。发生m6A修饰的Lnc956大量结合干性维持关键蛋白KLF4。Lnc956-KLF4结合体滞留KLF4蛋白,阻止KLF4蛋白对ESCs多能性的调控,阻止KLF4蛋白结合到DNA上行使干性调控功能,使基因组损伤的干细胞快速发生分化,得以清除。Lnc956-KLF4通路不依赖p53,和p53通路平行,共同对干细胞基因组质量进行监控。因此,当ESCs受到DNA损伤应激时,磷酸化的ATM信号通路可分别激活p53和Lnc956-KLF4两条通路,使未受DNA损伤修复的ESCs快速发生分化和凋亡,高效清除受损ESCs,防止受损ESCs传递到子代,确保了ESCs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Lnc956-TRIM28-HSP90B1 complex on replication forks promotes CMG helicase retention to ensure stem cell genomic stability and embryogenesis和Lnc956 regulates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response to DNA damage in a p53-independent pathway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昆明植物所在南方菟丝子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2018年7月11日,《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建强研究组研究成果,他们以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为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首个寄生植物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研究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子进化等分析获得了大量信息,为了解寄生植物的演化、寄生植物与寄主间的互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寄生植物是一类通过寄生在自养植物上获取能量和营养的植物。寄生植物独特的起源、演化和特殊生理生态长期以来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旋花科茎寄生植物菟丝子寄生行为在实验室中方便控制和观察,近年来已成为许多探索寄生植物生理生态和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吴建强研究组利用纯三代测序技术获取了高质量南方菟丝子参考基因组,结合基因系统发育分析与共线性分析,发现菟丝子属与番薯属植物的共同祖先在约750万年前分化前经历了一次全基因组三倍化加倍事件,之后菟丝子经历了快速进化以及大规模的基因丢失。经过系统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自养植物中保守的基因约11.7%在菟丝子基因组中发生了丢失。丢失基因大部分与光合作用、根和叶的功能与发育、植物抵御逆境与胁迫和基因的转录调控等相关。非常有趣的是菟丝子基因组中还丢失诸如FLC、 FRI、SVP、AGL17和CO等重要的开花决定基因。这些在自养植物中非常重要的基因在菟丝子中的丢失很可能和它根和叶片的退化相关。菟丝子的寄生习性离不开其特有器官吸器的演化。研究者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吸器高表达基因与自养植物根的高表达基因相同。结合转录组数据、基因选择压力分析和基因家族扩张分析,该研究找到了一系列可能与吸器功能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其中大量基因功能集中在营养获取和细胞壁分解中,包括果胶酯酶、丝氨酸羧肽酶和各种转运蛋白,此外另有大量无法注释功能的新基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陈云伟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07/t20180711_4657915.shtml 原文标题:昆明植物所在寄生植物南方菟丝子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