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新区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的专项措施》》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9-05-28
  • 区直各部门,横琴税务局,横琴工商局,横琴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横琴新区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的专项措施》已经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澳门事务局反映。

    横琴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19年3月12日

  • 原文来源:http://www.cnbayarea.org.cn/policy/policy%20release/policies/content/post_168572.html
相关报告
  • 《横琴粤澳携手,让“中药香”飘向世界》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23
    • 横琴澳门,一水一桥之隔, 合作紧密无间。自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以来,围绕助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战略目标,横琴加快建设“四新”产业,即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其中,中医药作为澳门品牌产业的重要代表,得到了横琴方面的大力扶持和精准“开方”, 随着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应运而生,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医药企业落户于此,更推动着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让“中药香”飘向世界。 中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走进位于琴澳中医药文化街(以下简称“文化街”)的片仔癀国医馆,游客李小姐正在各式各样的商品间流连忘返。“这些牙膏、眼霜、珍珠膏都很不错。”她一边展示自己挑选的商品,一边笑着分享道,“得知要来这里后,我还特意去小红书查了攻略,接下来还打算去东阿阿胶店逛逛。” 片仔癀国医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文化街开街后,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目前,我们的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很快大家就能在这里亲眼目睹片仔癀传统制药工艺和中医药文化的展示。” 文化街上,古香古色的龟鹿宝文化体验综合馆颇具特色。2023年,龟鹿宝(珠海横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产业园落户,改变了其在澳门以作坊为主的生产模式。横琴龟鹿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少姜表示:“在澳门,我们的龟苓膏等产品备受欢迎,但游客携带不便。在横琴开设研发工厂后,我们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便于携带的产品,并在文化街开设了体验馆。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让更多游客能够购买到正宗的澳门手信。” 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松说,文化街作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关键一环,统筹布局了包括高端医疗、康养、中医药老字号、零售、餐饮等在内的多元化业态。在这里,琴澳两地的居民和游客不仅能见到片仔癀、北京同仁堂、东阿阿胶等国际知名的中医药老字号品牌,体验澳门特色手信店如龟鹿宝等,还能享受美年健康、横琴原妙综合医院等提供的先进医疗检测及健康管理服务。 “文化街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园区的商业生态已初步成型。”据吴松介绍,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贯彻落实项目,也是粤澳两地合作开发的首个项目,肩负着推动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自2011年4月启动以来,产业园在横琴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现已涵盖写字楼、研发用房、酒店、商业街、博物馆、制药厂、检测中心、提取中心、专家人才公寓等多种业态,为中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助力中医药产业向现代化飞跃 2024年11月9日,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简称横琴实验室)Ⅰ期启用仪式在产业园顺利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横琴实验室主任刘良说:“中医药属于复杂科学体系,要开展融合创新研究,就必须集成应用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方法。”他认为,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在中医药领域的作用,尤其需要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以此实现中医药临床诊疗、创新科技与产业的划时代变革与进步。 刘良介绍,伴随着横琴实验室Ⅰ期场地启用,中医药横琴大模型、中药新药创制“四化平台”、人体免疫防御体系开发平台、智算中心、“零磁”中医证候诊断装备开发平台等一批高端原创科技平台将重点启用和建设。 除实验室之外,一批充满科技实力的药企也在产业园茁壮成长。 2008年成立的澳门老牌制药企业—澳邦制药(横琴)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员。该公司技术发展总监刘帝恒说:“我们看重的是合作区的产业生态,这里有利于汇聚优秀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澳邦制药(横琴)有限公司已经开展将纳米制剂技术应用于中药软膏二次工艺开发研究。这是澳门首次进行中药纳米乳凝胶制剂的研发生产,也是首次以中成药产品与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合作开展二次工艺开发。 吴松表示,这些正是产业园为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持的重要体现。“产业园建有符合中国内地及欧盟认证标准的GMP中试生产、研发检测、产业孵化基地等一体化全链条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落地、孵化和转化。”吴松说。 从政策利好、平台搭建的筑巢引凤,到创新驱动的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园助力琴澳两地中医药产业走向现代化飞跃。 中医药产业走向国际 在澳门国泰集团旗下药房“马交牌千里追风油”的展示位上,“澳门监制”的标志非常醒目。这是由(澳门)澳邦药厂跨境委托粤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首个“横琴生产、澳门监制”的澳门药品。 小小标志的背后,粤澳双方在中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示范作用逐步显现。通过“横琴生产+澳门监制”政策,澳门药企将部分产能释放到横琴,为澳门品牌打开规模化生产的空间,推动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链的互补互动,加速澳门与横琴中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共同开拓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更广阔的内地市场、海外市场。 “‘横琴生产+澳门监制’为澳门品牌在横琴扩产增量提供了可行性,提升了澳门品牌的竞争力。”刘帝恒表示,本次药品跨境委托生产,打通了药监部门数据审批、物料海关流通等跨境委托的全流程。 目前产业园内像澳邦药厂一样实现“横琴生产+澳门监制”的企业越来越多,截至2024年5月,共有3家企业的7款产品提交了标志使用申请。其中6款产品已完成授权,所涉产品包括中成药、大健康食品等,基本涵盖澳门的特色优势产品。吴松说,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横琴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措施,着力打通“澳门注册+横琴生产”的路径,并大力支持中医药澳门品牌工业的发展。 同时,产业园充分发挥中医药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和澳门中葡平台的国际窗口作用,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走出去”新路径贡献力量。截至2024年10月底,成功帮助9家企业合计13款产品获得莫桑比克植物药注册批文,3家企业11款产品获得巴西中成药注册备案上市许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园在推进澳门及国际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开展专业培训、交流沙龙、海外实践及线上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产业园为澳门及葡语国家的传统医药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涌现,不仅为产业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园的发展离不开粤澳两地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吴松说,“未来,产业园将继续深化与澳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向世界弘扬好中医药文化。”
  • 《中部六省共话中医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13
    • 红网时刻新闻7月13日讯(记者 李香枝)近日,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召开“中部崛起·中医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座谈会”。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主力齐聚星城长沙,共同探讨“中医药力量”如何助推中部崛起。 中医药应当积极融入中部崛起进程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如何加快形成中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进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中部崛起贡献中医药力量?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带着这些问题,逐一调研了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份的中医药研究院(科学院)。调研发现,各省中医药事业虽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距离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以创新为核心、以质优为关键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本次座谈会上,各省纷纷表示,中医药应当积极融入中部崛起进程,中部六省的中医药研究院(科学院)应拧成一股绳,整合中医药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进而提升中医药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中医药力量”如何助推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在中医药文化底蕴、中药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山西有广誉远,安徽有新安医学,湖北有“药圣”李时珍,河南有仲景故里,江西有旴江医学,湖南有马王堆医学,这些都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独具特色。同时,安徽的亳州、江西的樟树、河南的禹州、湖北的蕲州、湖南的廉桥,都拥有历史上著名的中药材贸易市场。作为各个省份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坚力量,如何将丰富的资源优势、独特的中医药文化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应积极践行国家中医药相关战略部署,通过建立中部六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在联合研发、产业化合作、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深化合作,合力破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动中部六省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在座谈会上表示。 探索建立中部六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中部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湖北蕲州药材市场为全国四大药材市场之一,中部地区合作可发挥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优势,用好用足用透政策开展多方合作。”“中部六省的合作可从中医药科技创新、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链、重大疾病救治、老年病防治等方向开展,让中医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广大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建议虚实结合,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部六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的提出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可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推动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和交流。”座谈会上,各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主力一致认为,中部六省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资源丰富,抱团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对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也将有全局性意义。“ 中部六省的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各省应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根据中央政策在推动项目建议、争取中医药专项(四大慢病等)、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将临床、科研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为中部崛起贡献中医药力量。”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对中部六省的中医药合作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