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科规模最大的光网络研发制造基地落户光谷》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04
  • 11月2日,东湖高新区与中国信科集团就智慧光网和数字经济研发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签署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落户后将进一步夯实中国信科集团5G网络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地位。

    中国信科集团是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旗下拥有烽火通信、光迅科技、理工光科、长江通信、中信科移动等7家上市企业,业务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规模600多亿元,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信息通信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2021年,中国信科总资产逾千亿元。

    烽火通信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军表示,中国信科集团智慧光网和数字经济研发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主要包括5G承载系统设备制造基地、高端服务器产业基地、5G承载应用及数字经济研发中心等,将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先进数字制造工厂,打造领先的“云网融合”产业,做强计算与存储,布局新一代信息终端,进一步夯实中国信科集团5G网络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地位,助力企业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相关报告
  • 《全球最大规模颗粒硅研发与制造基地在江苏中能开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09
    • 9月8日,全球单体最大规模颗粒硅项目——保利协鑫旗下江苏中能规划产能10万吨、首期5.4万吨颗粒硅项目正式开工扩建。这标志着保利协鑫全面进入颗粒硅产品智能制造新时代。 据悉,协鑫独创的硅烷流化床法(FBR)批量生产颗粒硅,主要用于单晶硅连续拉晶加料、高效多晶硅铸锭铺底以及块状多晶硅填隙增加装炉量。高品质、低成本的颗粒硅在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相比传统工艺,FBR不仅生产技术流程更短、后处理工序更少,还将使投资强度下降30%,生产电耗降低约65%,项目人员需求降低30%。同时,颗粒硅形似球状,流动性好,更好满足复投料尺寸要求,无需破碎避免损耗和降低破碎成本,并消除破碎过程中引入杂质的风险。 作为全球领先的高效光伏材料研发和制造商,保利协鑫去年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及关键材料替代,主编国内颗粒硅国标行标,实现FBR装置长周期运行及品质突破,完全满足主流市场单晶硅料需求。 此次扩产,在江苏中能已有颗粒硅年产能0.9万吨基础上提档扩容升级,投产后将缓解单晶市场复投料需求日益激增问题,为中国光伏产业平价上网提供更高科技、更优工艺、更低成本的产品。据悉,5.4万吨颗粒硅项目规划占地600亩,总投资47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年产能扩至3万吨,2021年底年产能扩至5.4万吨。 对于产品的市场前景,专家分析说,在单晶产能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单晶复投小料比例提高,因颗粒硅无需破碎避免杂质引入的完美优势,FBR颗粒硅有望取代棒状硅成为下一代硅材料技术的创新替代者。 目前,下游多家合作方已完成颗粒硅单晶拉制批量应用,尾碳、成晶率、单产、转换效率均领先行业水准,极大地满足下游客户需求。
  • 《中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5-15
    • 中国制造? 亚洲仍将占据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面临发展困境。 中国通过本土生产、产销外国的方式改变自身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1990年,中国只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不到3%的比重;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将近25%。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崛起的白热化趋势进一步促使供应链向东南亚深入扩展。“亚洲工厂”如今生产了将近一半的全球商品。 中国一直紧跟着“亚洲四小龙”如韩国和台湾的步伐。许多人推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造业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世界其他地方,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也能依靠制造业繁荣起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因薪酬上升而产业遇冷,反而抓紧了对市场的掌控。低成本工作的确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这一结果更是增强了“亚洲工厂”的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为中国轨道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了难题。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变幻莫测的富裕之路变得愈发艰难了。 怠工 中国经济不如以往强劲了。房地产市场因供应过剩面临危机。日益增加的债务成为负担。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为7%,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最低的目标。而本周的数据显示,即使是7%的增长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具有三大优势,并将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发展高端市场,进行高产值研发的同时,也仍紧抓低成本制造业。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到2013年的43.1%。中国也正在尝试用更少的原材料制造更多的产品。世界银行发现,中国进口原材料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争相模仿的有效的供货商集群。中国有优秀的、改良的生产结构。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10座机场。根据中国政府最新的“2025中国制造”政策的指导,中国公司正在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就是“亚洲工厂”本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成本工厂确实正在离开中国。其中大多数都转移到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这一过程却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去年,一个NGO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大约30%的工人都属于强迫性劳工。但是,在三星、微软、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中国地区产量、转向缅甸和菲律宾的同时,他们也强化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 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中国正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需求市场。中国消费阶层日益增长,亚洲工厂正在占据更高份额的高利润市场和服务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亚洲供应链。在中国市场竞争问题上,本土商人比远距离的竞争者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能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抢占低端制造业市场。中国占美国鞋业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87%下降到了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分走了其他份额。但是,东盟可以进行更多努力,来创造一个致力于复杂商品和服务的专门市场。区域贸易,当然最好是全球贸易将使制造业网络从中国覆盖到周边其他国家的过程更加顺利摆脱外国对零件的限制后,泰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实力证明,正确的政策是如何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机器制造业对接的。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担任区域组织的核心。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墨西哥的公司纳入了纵贯北美的供应链之中,但是却没有包括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沉重的贸易壁垒使西欧将不会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北非国家。 即使当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亚洲工厂手中分走了部分产量,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创造曾经可观的就业局面和经济收入了。过去,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野进入了工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在的科技进步减少了工厂的劳动力需求。中国与其邻国可能是最后搭上廉价劳动力顺风车的国家。 出口无疑是新兴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在全球市场内竞争是最有效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但是亚洲工厂之外的其他政府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IT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仅仅是高技能人员的产业,这个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政策实施 如今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全球贸易服务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基础设施花费除了集中于港口和道路建设外,还要注重光导纤维电缆建造。教育是关键,要想进入全球市场,高技能劳动力必不可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建议可能较难实施。但是,想要靠中国不再廉价的劳动力分到一杯羹,结果只能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