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未来“留种”!中国西南有座神秘的“种子方舟”

    发布时间:2021-04-09
    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地区的经济命脉。
  • 三个新种!在我国云南被发现

    发布时间:2021-04-08
    萤火虫是最著名的陆生发光生物。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近期在我国云南发现了3个萤火虫新种和4个中国新记录种。
  • 科研人员以液态金属发展出柔性逻辑门器件及计算执行单元

    发布时间:2021-04-02
    近年来,柔性运动机器因具有交互友好、通用性强、适用领域广等优点,引起业界关注。然而,由于此类器件立足于柔性体结构变形的运动机制,与传统运动理论指导下的刚体机器的运动行为存在不同,因而对柔性对象实施有效、便捷的控制是一项挑战。
  • 向世界发出邀请 “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

    发布时间:2021-04-02
    这是一封来自“中国天眼”的邀请函——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
  • 南仁东:仰望星空,逐梦“天眼”

    发布时间:2021-04-02
    3月31日零点起,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主要任务是观测脉冲星并收集相关数据,这对于探索未知宇宙与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 竺可桢:中国近现代气象学奠基人

    发布时间:2021-03-26
    1921年,竺可桢撰文《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从造福人民和为国雪耻增光的角度阐明其意义,分析气象台与农业、航海航空和国家形象的利害关系。 1928年,他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两年后,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发布气象预报,这是中国人向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 经过竺可桢团队多年的努力,中国建立起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初步形成了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了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业务;出版了气候资料、图集、气象杂志和气象研究所文集,为中国的气象学研究和气象事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 黑洞偏振图像发布!M87黑洞又有新头像了

    发布时间:2021-03-26
    北京时间2021年3月24日晚10点,曾成功捕获人类有史以来首张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
  • 十公斤级“海翼1000mini”水下滑翔机完成海上试验

    发布时间:2021-03-26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翼1000mini”十公斤级水下滑翔机完成海上试验。
  • 喜报!“科学任意门”系列科普视频在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普微视频创意大赛中喜获二等奖!

    发布时间:2021-03-19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普微视频创意大赛”评选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
  • 新中国半导体“破冰者”、首位大学女校长,她才是“女神”

    发布时间:2021-03-19
    2021年3月19日,是中国半导体“破冰者”谢希德先生百年诞辰。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科学家,是享誉海内外的固体物理学家,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