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讯 MMR疫苗与自闭症之间没有联系,即使是患有自闭症的其他风险因素的儿童也没有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编译者:张玢
    发布时间:2019-03-10
    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和自闭症之间的假设联系继续引起关注并挑战疫苗的摄取。目前,欧洲和美国的麻疹病例有所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宣布疫苗犹豫不决是全球健康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 一项1999年至2010年期间丹麦出生的所有儿童全国范围的队列研究显示腮腺炎,麻疹和风疹(MMR)疫苗不会增加自闭症的风险,也不会引发易感儿童的自闭症,与接种疫苗后自闭症病例的聚集无关。该研究结果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来自丹麦哥本哈根Statens Serum Institut的研究人员使用丹麦人口登记处来评估MMR疫苗是否会增加儿童,儿童亚组或接种疫苗后时间段的自闭症风险。在十年的随访中纳入分析的657,461名儿童中,有6,517名被诊断患有自闭症。比较MMR接种的MMR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完全调整的自闭症风险比为0.93。同样,在根据自闭症的同胞史,自闭症危险因素(基于疾病风险评分)或其他儿童接种疫苗定义的儿童亚组中,或在接种疫苗后的特定时间段内,始终观察到MMR疫苗接种后自闭症的风险没有增加。 据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通过显着的额外统计功能增加了以前的研究,并解决了易感亚组和自闭症聚类的问题。
  • 快讯 德国波恩大学科学家破解植物抗寄生性线虫机制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编译者:李楠
    发布时间:2017-11-28
    植物寄生性线虫是一种肉眼观察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寄生在宿主植物中汲取水分和养分。线虫感染会破坏植物的根和梢,削弱植物从土壤吸收养分的能力,最终降低农作物产量。一些重要农作物每年因此减产超过一成,如小麦、大豆、香蕉。除引起直接损失之外,线虫感染还会让其他病菌有机可乘,侵害宿主植物。 为了研究植物针对线虫的免疫反应,德国波恩大学(Bonn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和英国诺里奇塞斯伯里实验室(Sainsbury Laboratory)合作发现了一种蛋白质,使植物能够识别线虫发出的一种化学信号,然后启动针对入侵者的免疫反应。这一发现有助于培育出新型农作物,提升针对此种寄生虫的免疫保护。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病理学》(PLOS Pathogens)期刊 。 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在阿拉伯芥上发现了一个名为NILR1的基因。“NILR1是受体蛋白质的编码基因,该受体蛋白位于植物细胞表面,能够粘黏并识别其他分子,”波恩大学分子系主任弗洛里安·格伦德乐(Florian Grundler)教授表示。“NILR1很有可能能够识别线虫释放的某种分子,识别之后,该基因被激活,于是植物的免疫反应被启动。” 尽管在植物中已经鉴定出了一些抗体基因,其表达产物能够抵抗某些特定类型的植物寄生型线虫,但研究表明NILR1能识别相当多种类的线虫。另外,似乎多种农作物都具有这一基因,且具有抗虫潜力,”研究小组组长沙希德·西迪克(Shahid Siddique)博士表示。在已经发现的重要受体蛋白的基础之上,科学家现正围绕受体蛋白及其功能、线虫释放的信号分子等问题开展持续性研究,努力寻找能够与NILR1黏合来启动免疫反应的重要分子。 波恩大学科学家的这些发现为培育抗线虫新型作物品种打开了新的视角,诸如番茄和甜菜之类的重要农作物也具备NILR1的功能性同源基因,这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一旦确定这种线虫信号的特点,就可以获得能够诱发植物防御免疫反应的新一代天然化合物,从而为安全、可持续地控制线虫病提供参考。 (编译 李楠)
  • 快讯 揭示植物组织再生机制可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编译者:李楠
    发布时间:2017-11-28
    人类和动物的缺陷组织或受损组织可通过干细胞再生得以修复,干细胞作为基本的未分化细胞,可分化成更具体的细胞类型并分裂出新的干细胞,以代替受损的组织细胞。植物的修复模式与此相近,只是它们的修复能力更强。尽管这一特点早在几百年前便被应用于嫁接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但植物损伤后细胞再生的整体机制依旧不明。 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VIB生命科学研究所利芬·德维尔德教授(Lieven De Veylder)带领的团队在植物中发现了一种调控组织修复能力的新型蛋白质络合物。当一个植物细胞死亡时,便会向周围细胞发出信号,激活这一蛋白质络合物,继而激发周围的细胞进行分裂,从而产生新细胞以代替死亡细胞。了解这一机制可提高农作物和可食植物的种植效率,以及其对寄生植物的抵抗力,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农业价值。这项科研成果现已发表在权威杂志《自然-植物》。 德维尔德(De Veylder)教授表示:“许多植物及农作物并不具有快速的修复系统,例如,水稻、小麦、玉米、香蕉、洋葱等。若能完全了解这一修复系统,我们便有可能借此提高这类植物的培育效率。同时,葡萄种植和其它果树种植所采用的嫁接技术也可以得到完善,有助于降低嫁接失败概率。”事实上,1%的开花植物就是通过该研究所揭示的机制而繁育生长的移植物。此外,该研究成果也可能成为对抗寄生植物的一种新型生态策略。未来,科学家们或许可以阻断这些寄生生物的自然嫁接,并将其转化为具有高经济效益的作物。 德维尔德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科学利用进化机制的方式。毕竟,大自然已经逐渐形成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生物问题的办法。之后,我们会探究这一研究成果是否可用于推断玉米等作物的细胞再生机制,并努力找出激活这类蛋白质络合物的信号物质。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全面了解这些生物进化机制,使其服务于农业生产等。” (编译 李楠)
  • 快讯 新的基因组组装方法将推动小麦育种进程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编译者:李楠
    发布时间:2017-11-28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种植率最高的谷物,无论在新兴经济体还是在正在增长的经济体中,小麦生产都至关重要。因此小麦的基因组学研究对于养活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至关重要,同时,对保护作物免受常见的流行性疾病、适应极端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的基因组数量巨大且成分复杂,长期以来对科学家来说都是一个谜。为了让小麦复杂的基因组实现多样化,以提高这一关键粮食作物的质量并增加其产量,在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的(BBSRC)资助下,英国厄勒姆研究所(the Earlham Institute,EI)牵头完成了对面包小麦基因组的完整分析。近期,EI基于之前的研究进展,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组装方法——“w2rap”工具 ,该工具将进一步推动小麦基因组学领域进入多参考序列时代。2017年1月14日,在圣地亚哥(San Diego)召开的植物和动物基因组学(PAG)大会上,EI科学家汇报了利用该工具对5个小麦品种进行基因组组装的研究成果。 W2rap是一个生物信息学管道,可以解密复杂的基因组,并产生强大的程序集指导精确育种。这种基因组装配方法基于EI的研究所平台(Institute's Platforms)和管道组(Pipelines Group)的工作,使用量身定制的数据生成。这一工具不仅能够组装小麦品种序列的数据,而且可以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有效、稳定地生产小麦基因组,从而推进小麦泛基因组学研究进程。 新技术将被纳入育种计划,使育种者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廉的成本生产更好的品种。例如,育种专家利用w2rap工具能够窥探到种质内部前所未有的细节和坚固构造,并应用高质量的公共小麦参考信息进行交叉分析。此外,新的方法能够从单一参考序列转变为多基因组,从而有效利用世界小麦基因组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小麦育种和作物改良的潜力。 与此同时,BBSRC向EI资助200万英镑,与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JIC)、国家农业生物学研究所(NIAB)进行合作,由马特·克拉克(Matt Clark)博士领导,旨在探究14种不同小麦栽培品种的遗传组成,这些品种对于全球农业发展十分重要。该项目还将利用w2rap方法对另外8个小麦品系进行进一步测序和组装,建立小麦遗传资源,用于作物育种、保存和研究。这些在小麦基因组的装配和分析方面取得的技术进步,克服了复杂性的障碍,使科学家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研究小麦遗传学。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Bayer Crop Sciences)参与该团队的研究工作,对于具有重要商业意义的小麦品种进行试点项目测序,这种合作研究工作使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基因组分析能力。拜耳作物科学基因组小组负责人(Head of the Genomics group at Bayer Crop Science)弗雷德·范·埃克斯(Fred Van Ex)表示:“全世界有超过20亿人以小麦为主食,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需求,拜耳致力于开发高产小麦,且需要承受不断增加的环境压力,提供高质量的终端产品。增加的小麦基因组序列将加速基因鉴定,这些基因决定了小麦产量及小麦对生物和非生物压力的抗性。因此,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EI合作,因为w2rap管道产生的小麦基因组序列将使我们能够开发用于育种和分离基因的标记,以支持研发满足农民和社会需要的小麦改良品种。” (编译 李楠)
  • 快讯 比利时研究团队发现植物抗旱的重要基因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编译者:徐倩
    发布时间:2017-11-28
    植物无法在资源变得稀缺时更换生长地点,只能通过对环境因素做出响应以实现自身生长的有效调节。干旱是抑制植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的最主要因素,深入了解植物的干旱响应机制对于农业至关重要。来自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和VIB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植物如何适应水分限制条件提出了重要见解,为高产抗旱型作物的先进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了指导。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权威学术期刊《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 科学家预测,气候变化将带来以干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广泛农业问题,尤其在缺乏新鲜水源和灌溉设施的情况下问题更是频发,最终可能会导致极度的粮食短缺。可见,从基因层面找到帮助作物抗旱的新方法尤其重要。但在此之前,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干旱条件下控制植物生长速率的基因。 干旱条件下,有些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有些则能正常生长。为深入了解这些生长调控基因及其遗传过程,研究人员将100种拟南芥模式植物置于轻度干旱条件下,对其遗传变异性进行细胞分析和分子分析。 结果显示100份拟南芥材料的抗旱性存在着极大差异:有些发育不良,另一些则正常生长。这一大规模研究使我们能够精确识别出在植物抵御干旱的防御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类别。尽管不同拟南芥材料对干旱的响应差异巨大,但在分子层面上,仅有少数基因在全部100种拟南芥中都受到了影响,这些基因便是植物干旱防御反应的核心。下一阶段将不局限于模式生物,也会在玉米等重要农业经济作物中对识别出的基因进行功能检测和分类研究。 (编译 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