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交易主体“双扩围” 碳市场建设“路线图”出炉》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9-03
  •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有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四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围绕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意见》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田智宇表示,我国计划稳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体现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我国走绿色转型之路是长远之策,《意见》体现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决心,建设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碳市场将持续推进。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可以更好地发挥碳市场的减碳效果。”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有助于形成反映全社会碳排放成本的碳价信号。这一信号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够引导全社会低成本减排;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公共和私人金融资源流向节能减碳领域,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一直都是市场关注重点,《意见》也从丰富交易产品、拓展交易主体等多个维度作出部署。 在丰富交易产品方面,《意见》提出,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围绕扩展交易主体,《意见》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进一步激活碳市场金融属性、发挥市场机制助力社会整体减排成本降低,是碳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 “探索碳质押等碳金融衍生品,扩大碳市场交易的参与者范围,有利于吸引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和资金实力的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同时,碳金融衍生品的逐步完善和规模化发展,可以较好服务于强制碳市场下控排企业的远期履约需求,有效对冲碳价波动风险,控排企业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合适碳价下的配额交易机会,合理分散和转移风险,保障企业自身的经营稳定性。这将有效缓解碳市场潮汐效应。”王遥指出。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8月25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显示,开盘价70.20元/吨,最高价70.69元/吨,最低价70.03元/吨,收盘价70.34元/吨,较前一日上涨0.06%。2025年1月1日至8月2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59665129吨,成交额4404659467.75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表示,需求放缓叠加供给预期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使碳价格较此前高点出现回落,但长期来看碳价格稳中有升概率较大。后续,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行业扩容的逐步实施、市场活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全球碳市场的联动影响,碳价稳中有升的趋势较为明确。
  • 原文来源:http://www.nea.gov.cn/20250829/c2a1f8248ba7448490c119dddb6ac1fb/c.html
相关报告
  •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全国碳市场建设迎来利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4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同时,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节能与能源转型协同推进 “杜绝‘一刀切’式拉闸限电!”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兰喊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去年9月中旬以来,部分省份出现的“一刀切”式拉闸限电,对不少企业来说颇感无奈,背后则是能耗双控和电力供应紧张的双重影响。 如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带给了企业乐观的信息。 “这意味着,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和能源转型的工作路径:强调了能源转型的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强调化石能源的替代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上。”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齐康说,一方面煤电在三改造(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的基础上有序发展,发挥好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主力电源作用。另一方面,大型风光电基地要配套建设调节性电源,在当前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不再简单地强调以新能源为主体,新能源自身要安全可靠。 “此外,政策还传递出,今后节能强调要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管理,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提升能效;二是对此类行业的两高项目(高耗能、高排放)要强化控制。” 齐康说,今后,节能工作和能源转型工作后续将予以充分协同,从而真正以“双碳”目标统领节能减排工作。 “一句话,今后经济工作中,既要减排,又要发展。”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力波对记者说,今后,国家将不再追求个别年份能耗强度绝对值的下降,为经济和产业周期的波动留出调整空间;同时强调能耗强度只计量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消费不设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留出空间,积极鼓励能源结构调整。 利好全国碳市场建设 在业内看来,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除了对新能源发展是极大利好,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也将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这个转变,对于全国碳市场运行来说将是一个最强的制度保障。”吴力波对记者表示,在“双碳”目标下,国家面向气候变化的政策治理体系正在逐步优化。现阶段,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其实是并行的状态,但是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一定要降下来,总的趋势就是碳排放“双控”目标未来将逐步代替能耗“双控”目标。 吴力波说,通过碳排放强度与总量的目标设定,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区域、行业的路线图更加清晰了,对于没有纳入碳市场的其他排放主体,也有各自的总量目标。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说,对全国碳市场来说,整个政策协同度将大大增加。比如说,火电的配额一旦达到峰值,接下来就是一个逐年下降的过程,碳配额的稀缺性将会更突出,为整个市场活跃提升奠定基础。 建议全国碳市场扩容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碳市场建设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聚焦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建议,拓展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丰富交易产品,尽快有序将钢铁、化工、水泥等重点排放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并适时允许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进入;促进衍生产品创新,探索包括碳远期、碳期权、碳债券、碳保险等,扩大碳交易市场的规模。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建议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纳入碳交易管理。他说,相比传统燃油乘用车,现有新能源乘用车每年在使用阶段减少碳排放1500万吨左右。目前,汽车行业因制造环节碳排放较少,未纳入碳排放管理重点行业,但是如果能考虑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对碳排放量减少的有效性,应该利用碳交易手段积极鼓励行业车厂转型新能源车生产。建议扩大碳交易行业范围,将汽车行业包括在内,让汽车企业通过参与CCER市场,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建议,通过建立和完善透明的统计、估值、交易市场,使碳交易真正发挥作用,使新的、高产值、低排放的产业发展起来,代替相对落后的产业。 为了护航全国碳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吕红兵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架构,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建设,适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他说,建议完善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制度,这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建议确认碳排放权的证券类资产的法律属性,这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建议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这是碳排放权交易的保障。建议打通国内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机制,构建“全球碳市场连通机制”,这是碳排放交易的趋势。(来源:上海证券报 宋薇萍)
  • 《生态环境部:将扩大碳市场交易范围和品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2
    • 8月30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 机构改革后,气候变化的职能从国家发改委划入生态环境部,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统筹融合。 2019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指出,中国会继续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确保兑现对国际社会作出的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和强度大幅下降的承诺。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李高说,经过努力,2018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2018年碳强度跟2017年相比下降了4.0%,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与此同时,从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看,2005年是72.4%,2018年是59%,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多年当中,我们国家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基本上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 但是,在气候变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不意味着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减小。 李高表示,在中国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个问题上,强调两个“不要低估”: 其一是不要低估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些目标的难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防治污染等各种繁重的工作任务,近期还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实现2030年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二是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对于落实自身承诺的坚定信心,我们将持续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确保我们已经作出的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 李高强调,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应对气侯变化工作,并且与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领域更好地衔接。 拟扩大碳市场参与主体范围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积极意义。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截至2019年5月底,全国碳市场试点配额累计成交3.1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额约68亿元,开展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降。 对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一步的建设工作,李高介绍,将重点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早出台,为碳市场建设奠定法律制度基础,加快印发《全国碳排放权配合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技术指南》和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核查管理办法、交易机构管理办法。 李高表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经有了初步建设方案,下一步要对这个方案进行论证,论证确定方案以后加快两个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确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组织在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开户,为碳市场的测试运行和上线交易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们的碳市场是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我们也在考虑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和主体范围,增加交易品种等问题,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李高说。 李高进一步解释,“十四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进入平稳有效运行的阶段,在“十四五”期间交易范围、交易品种都将进一步扩大,法律制度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总体上将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全国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