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象力量“把脉”顶级网球赛场风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0-20
  •      金桂十月,暌违三年的上海网球大师赛(以下简称“大师赛”)华丽归来,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旗忠网球中央场馆50米外的气象应急观测车中,有一群来自闵行区气象局的专业保障人员,雷达回波和实况数据显示有一片降水云团正在靠近,牵动着他们的心绪。
         开赛后,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迎来了更高的要求,闵行气象部门应需而动,为赛事提供全天候、递进式、精细化服务保障。微信工作群里,气象服务保障人员“有问必答”,第一时间通过实况数据和雷达回波解读临近“风云变幻”;综合调度办公室里,预报员每天准时参加赛事调度会商,为第二天的赛事筹备提供气象信息支撑;赛事外场,气象服务保障人员开展加密观测,精准获取赛场实况数据……
         进入十月份后,上海地区天气形势复杂多变,赛场多次出现阵性降水或零星小雨。由于天气的不确定,开赛后赛事运营方提出了每小时滚动更新未来1-2小时场馆定点、降水定量精细化气象预报的极高要求。在室外场馆区域,“闵行马桥旗忠网球馆国家气象观测站”24小时实时监测风向、风速、雨量和实景等;在中央场馆旁的气象应急观测车上,车载自动气象站作为备份为气象观测提供“双保险”;在赛事综合调度办公室外,为赛事定制的气象信息显示屏让各指挥决策部门“一站式”获取气象信息。
        

  • 原文来源: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gzdt/202310/t20231019_5835671.html
相关报告
  • 《上海浦东打造国内顶级机器人产业高地》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1-13
    • 记者11月4日从上海市浦东新区官方获悉,到2023年,浦东要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顶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总体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下同)。   在当日举行的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此间官方发布了浦东机器人产业地图,“一谷一园”(张江机器人谷和金桥机器人产业园)规划,浦东机器人十大创新产品,面向服务机器人的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协作机器人关节驱动的交流伺服系统等12个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32家企业项目与4个功能平台项目签约落地浦东。   根据规划,浦东将在未来三年,围绕五大专项工程,全面推进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3年,浦东要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顶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总体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下同)。浦东新区官方供图   在产业空间载体打造上,浦东聚力打造“一谷一园”,以张江机器人谷和金桥机器人产业园为中心,带动辐射周边街镇产业空间有效利用,形成承载浦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浦东官方计划在张江、金桥分别形成3.9平方公里和5.5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空间,打造全球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医疗机器人高地、离散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功能服务平台集群,形成跨界融合发展生态。   据张江集团方面表示,眼下,张江机器人谷目前已入驻机器人头部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机构80余家,机器人产业年工业产值117亿元。在产业布局方面,这里将以高端医疗机器人为核心领域,以特色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为重点领域。   金桥开发区是中国首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核心的自贸试验片区,亦是上海高端制造产业的重要承载区。作为金桥四大战略产业格局之一,“工业互联网+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产值约占上海市行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据官方表示,目前,金桥已初步形成了以欧姆龙等核心零部件与功能模块企业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全球排名前十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半数以上包括费斯托、欧姆龙、罗克韦尔等已经入住金桥。   以新松协作机器人、安翰医疗机器人、掣京康复机器人、卫邦机器人、弗徕威家居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中游在金桥已形成集聚效应。   根据规划,浦东将在未来三年,围绕五大专项工程,全面推进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浦东新区官方供图   与此同时,上海交博、上海宾奥等一批机器人产业下游企业也已落户金桥,面向用户及市场,积极发展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如机器人租赁、机器人培训等。   目前,金桥与中国中车集团共同设立的浦东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首期约10亿元)已完成一期募资,储备智能制造领域的拟投项目近20个,2020至2025年,预计累计实现股权投资16.4亿元。后续,该基金将重点投资与机器人相关的产业项目,并积极引导天使基金、风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资本投资机器人产业。
  • 《上海:以智慧气象呵护鸟语花香》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09-05
    •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地处长江生态廊道与沿海大通道交会的重要节点,对于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崇明2002年被定位为“生态岛”,2016年12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规划,明确要将该岛建设成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鸟类重要栖息地、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先行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及自己十年前曾调研过的崇明岛,对其绿色发展给予高度关注。   一年多来,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稳步推进: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打造更具魅力的生态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交通、打造高效生态农业……这其中,气象部门推动气象工作全方位融入崇明生态发展新格局,积极为生态岛建设贡献气象智慧。   加强生态气象实时监测网建设   崇明开展生态岛建设以来,上海气象部门在多年来与崇明区委、区政府加强合作的基础上,重点布局生态气象实时监测网。   在崇明国家气象观测站,除了常规气象观测设备外,记者还见到很多“新鲜”仪器:空气负离子仪、太阳辐射仪、大气电场仪、土壤水分监测设备……个个都是生态岛生态气候环境“体检”的“能手”。   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态农业发展,崇明区气象局还在崇明水仙花、果林种植基地以及高速公路沿线布设了农业小气候站。   由于崇明生态岛位置特殊,水汽湿度大,上海市区通往崇明的交通要道以及各码头,都布设了交通气象站,这些气象站可以监测能见度、路面温度、10厘米路基温度等。根据监测情况,气象部门能及时为交通等部门提供大雾、路面结冰等预警预报服务,确保交通安全、通畅。   与此同时,全岛主要旅游景点、各村镇等都安装了气象信息显示屏,可实时显示气象预警、旅游气象、农业气象等信息。   崇明东滩湿地是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在这里迁徙或“常住”的鸟类300多种,其中有许多濒危物种。每年迁徙水鸟上百万只。2007年,上海市气象局就在这里建设了东滩湿地大气综合监测站,10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并结合气象与生态环境数据深入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为生态岛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目前,该站正在开展二期建设,将实现更高端的生态气象一体化监测。   气象部门还充分发挥风云气象卫星的作用,遥感动态监测崇明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熟悉当地情况的崇明气象专家与市局遥感专家联手进行科研攻关,开发了针对崇明作物的精细识别与种植布局识别模型等。   实施动态评估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气候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活跃因素,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综合反映。2014年以来,崇明区气象局联手市环境气象中心、气象科研所、气候中心等,每年开展对崇明生态岛的全方位气候与生态评估,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份最新出炉的《2018年度崇明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报告》详细分析了2017年崇明气候总体情况——与历史数据比较,分析2017年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以及其对崇明生态岛电力、农业、交通、航运以及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对崇明PM2.5、NO2和O3等生态气候监测数据与上海城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析“假日效应”成因等;提供了依据卫星遥感数据科学分析得出的2017年崇明生态岛人居生态质量评价,精细至250米、跨度持续9年的全岛植被覆盖变化对比图、土地覆盖变化对比图、崇明和上海市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变化图等。这些宝贵的数据产品,让政府决策人员一目了然。   2017年,为配合开展崇明生态岛规划,市气象局主动联合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崇明生态气候及适应气候变化评估,为市政府提供专题决策材料《崇明岛生态气候评估与发展建议》。   近年来,上海市与崇明区两级气象部门积极融入崇明生态岛建设,主动与政府和相关部门、高校等加强沟通,强化部门合作、科技创新。崇明区气象局自2013年起就主动参与到两轮崇明生态岛三年行动计划中,并专门成立生态气象工作小组,多次召集专家咨询论证会等。应当说,上海集合了全市气象科技力量,提升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服务能力。   对接需求提供智慧生态气象服务   生态立岛,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崇明实施“生态+”发展战略,重点聚焦生态农业、海洋经济、旅游休闲、健康服务、文化体育、会展商务等领域。崇明气象部门积极主动对接需求,服务生态岛产业绿色、智能升级。   绿色运动契合生态岛定位。除了徐根宝足球基地以外,近年来,国际自行车联盟顶级巡回赛、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也纷纷落户崇明,成为生态岛亮丽的“运动名片”。自行车与马拉松这两项运动均有路程长、受天气影响大的特点,为此,每次比赛前,崇明区气象局都会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服务小组,与赛事组委会对接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精细化预报服务。   在2018年春天的两场比赛中,新启用的移动气象应急保障车更为现场服务增色。车载大屏幕滚动播放的实时气象数据和短时天气预测信息等,受到比赛选手和观众的青睐,被赞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气象服务。   为了更好服务生态绿色农业发展,崇明气象部门联合市农气中心以及当地农林部门一起开展绿色农业生态气象监测与研究,充分发挥农业气象科技创新的作用,为绿色农产品培育、花卉引种以及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等做好服务。   2018年上半年,崇明最大的新闻当属获得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承办资格。建设崇明“海上花岛”,气象部门将更有用武之地。   目前,气象部门正积极融入花博会筹备各项工作,将根据花博会的需求,增设小气候观测站、气传花粉观测站、太阳紫外线辐射观测站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工作,开发花博会花期预报模型,同时结合崇明生态岛的天气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条件等,为布展、观展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智慧型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