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寻找“第二水源地”应急 石臼湖金牛湖方案备选》

相关报告
  • 《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5-25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史无前例的重大调水工程,举世瞩目。陕南秦巴山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在保证京津地供水中占据重要位置。水源区的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调水安全和工程的成败。近期来,我们有针对性地就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了调研,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改善了调水工程的水质,但该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这将严重影响其生态—生产—生计间的协同发展。为了保障一江清水供京津,水土保持工作亟待加强!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成效 陕南秦巴山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围绕“一江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上”的总目标,积极实施“护水、增绿、治污、移民、兴业、富民”六大工程,坚持实施环境监管和生态建设,加快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沿江治理、供水运营与防灾防洪工程,建立健全“河长制”、河流网格化管理、造林常态化等机制,使双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陕南秦巴山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近10年来共治理小流域47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新增林草措施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提高16.4%。特别是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开展坡改梯筑坎技术示范,通过石坎、水泥空心砖筑坎、预制件护坎、土石坎结合、草皮护坎等筑坎示范技术,探索秦巴山区水土保持的新方法。通过修堤、修地、修渠、配套坡面和沟道水保工程,层层设卡,节节拦蓄,有效地拦截了泥沙,控制了土壤流失。 陕南秦巴山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有效遏制点源和面源污染。陕南秦巴山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关停“两高”企业600余家,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农田生产过程中,推进秸秆还田,硬茬直播,配方施肥,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综合防控。按照《关于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的实施意见》要求,划定禁养区域,使畜禽粪污直排得到有效遏制。各地扎实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加快生态移民,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了两江水质保持稳定达标。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的70%来自陕南秦巴山区,尽管汉江被誉为中国“七大水系”中“水质稳居最优”的河流,但这片绿茵之下,由于自然、人为和其他因素,仍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制约水源地水土保持与水质的主障因素有: (1)新形势下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人为水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陕南秦巴山区的自然因素影响,极易形成滑坡与泥石流。城镇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和公路建设中产生的大量人为水土流失,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据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汉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39万平方公里,年输入长江泥沙达1.2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而且造成大量土壤残存化肥、农药等进入河道,污染水质。 (2)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人民脱贫压力极大。秦巴山区既是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该区为了涵养水源,改善水质,限制了一些产业的发展,生态保护的代价巨大。2011年以来,商洛市累计关闭化工、矿山、食品等企业78户,每年工业产值减少约50亿元,财政减收约4~5亿,群众减收约3亿元,并且年均减收幅度仍在加大。 (3)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水质保护任务艰巨。在考察与调研过程中,水质保护还面临两个方面的困境:工业点源污染、污水处理及配套、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种植业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风险控制等亟待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矛盾突出,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运营经费普遍不足。 (4)水资源保护监督监测能力亟待加强。目前秦巴山区水源区部分监测机构缺乏监测设备和移动监测能力,尚不具备有毒有机分析和跟踪监测调查的快速反应能力,缺乏远程自动监控手段,也缺乏水源污染事故防范预警应急体系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信息的需求严重脱节。 三、对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陕南秦巴山区水土保持工程,是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保护丹江口水库水源的重要举措。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秦巴山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劳,他们既要保护环境,还要忍受为维护良好环境所损失的发展机会。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必须在治理一片流域的同时,要富裕一方百姓,这样水土保持的成果才能长远持续。具体有4条建议: (1)实施陕南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承载能力与战略配置工程,划定各类自然资源保护红线,是实现秦巴山区绿色化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对陕南秦巴山区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的综合分析,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明确维系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规模、类型、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及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划定各类自然资源保护红线;分析未来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下陕南秦巴山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提出未来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可持续性管理机制与提升对策。 (2)强化绿色化背景下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成效评估,构建可持续的植被生态支撑体系。结合陕南秦巴山区实施的主要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选择典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分析不同类型区水土侵蚀过程、水土保持发展历程,综合分析、评估水土保持治理对坡面—小流域—区域蓄水保土效益的成效,总结不同区域水土保持模式、技术、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不同区域以小流域为单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原则下的治理目标、措施布局、关键技术与实施途径。 (3)加强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治理,为水土流失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陕南秦巴山区生产建设项目中弃土、弃渣工程堆积体稳定性差,水土流失强度大,突发性强,占压土地多,治理困难等问题,研究不同立地条件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特征,建立水土流失风险评估与预警方案,研发综合人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并试验示范,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治理范式,为企业防治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危害提供技术支撑,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4)构建区域水质保护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信息的自动获取与共享。强化陕南秦巴山区以流域为单元,各地水利、环保、农业、建设、国土等多部门参与的水资源保护监测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不同尺度水土生态过程的定位监测,以及水土流失监测的自动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建立数据共享管理的体制、机制与平台。 (上官周平,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环保部通报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进展 429个水源地完成清理整治贵州四川江苏湖南湖北江西未完成整治数量较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0-09
    • 2017-09-15   中国环境报记者高楠北京报道 环境保护部近日通报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进展情况。截至8月底,各地已完成清理整治429个,约占问题总数的87.6%。   据了解,专项行动共排查相关11个省(市)126个地级以上城市31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发现490个环境问题。其中,浙江省于2016年12月第一个全部完成清理整治任务,上海市于2017年7月全部完成清理整治任务;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四省清理整治任务完成占比分别达97%、91.3%、90.8%和88.7%;其他5个省(市)任务完成占比为:重庆市84.6%、贵州省84.3%、云南省83.3%、江苏省79.1%、江西省50%。   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第二次电视电话会上通报的四川省和重庆市13个尚未启动清理整治的问题,现已全部启动。   目前,尚未完成清理整治的61个问题,分布在9个省(市)35个地市(州、区)。其中,贵州省13个、四川省11个、江苏省9个、湖南省和湖北省各7个、江西省6个、重庆市4个、云南省3个、安徽省1个。   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组织开展部级督查,督促加快清理整治,对督查发现瞒报清理整治进度、责任落实不到位、清理整治进度滞后的,追究有关部门和责任人责任。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