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bria高效精密的谷类加工工厂》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29
  • 在意大利巴西利卡塔的核心地带,Cimbria公司建立了一个谷物和豆类加工厂,以技术创新著称。这个厂虽然规模紧凑,但其效率和精度却反映了所加工产品的卓越品质。该工厂位于蒙塔纳罗1938,这里拥有悠久的橄榄油生产历史以及豆类和谷物的储存经验,这些活动为Cimbria新工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Cimbria工厂是战略性投资的结果,使公司能够管理整个加工周期,从直接接收卸载的产品到交付给第三方。这种对供应链的全面控制确保了最终产品的高质量和可追溯性。工厂的技术核心包括预清洁、储存、清洁和分类解决方案,专门处理来自田间的作物的多样性和非均质性。 主要设备包括: 1. Delta 143预清洁器:有效去除粗杂质如土壤、沙子、灰尘和稻草,为后续加工步骤做准备。 2. Delta 104清洁器:用于种子、大麦、豆类和谷物的顶级清洁器,具备振动进料器、预吸和后吸系统、灵活筛分流和气升系统。 3. TS 180去石机:去除农业产品中常见的石头和其他重物,确保不会影响到后续阶段和最终产品的纯度。 4. HSR6020内凹缸:分离不同形状的物品,确保最终产品的均匀性。 5. GA110重力表:基于流化床原理,利用倾斜面上的空气进行分离。 综上所述,Cimbria的新工厂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还显著优化了加工流程,体现了其对农业传统的创新和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seedquest.com/news.php?type=news&id_article=164333&id_region=&id_category=46&id_crop=
相关报告
  • 《轴类零件高效精密孔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5-08-15
    • 精密轴类零件加工是机械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其具有的高精度、高刚性工艺系统及多工序协同等特点,对加工刀具提出了严苛要求,因此创新刀具方案的开发至关重要。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精密轴类零件的加工质量是影响设备整体性能、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以40Cr合金钢联接轴为例,其深孔加工长期面临三大痛点:轴体刚性不足导致的加工变形、深孔同轴度控制难度大以及表面质量波动影响成品率。 苏州用朴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朴精密)作为专业从事精密刀具生产及切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硬质合金棒材、精密刀具及精密涂层的研发和生产,是高品质硬质合金、精密刀具及精密工模具涂层服务的制造商。近期,用朴精密凭借创新刀具方案,采用非标SFP钻头,成功实现了刀具寿命提升237%、年化成本节约近25 万元的行业新突破。 技术方案 1.整体刀具系统优化 用朴精密创新刀具方案采用“三钻一铰”协同设计,实现引导钻、深孔钻和铰刀的精密配合,减少了工序间误差;采用先进的涂层技术,以及涂层后表面抛光处理,具有更高的表面光洁度,有效提升排屑能力,抑制积屑瘤的产生,从而大幅提升刀具寿命。 2.创新冷却排屑方案 该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硬质合金棒料和加大的内冷孔,提升了耐磨性能,刀具寿命更长;更大的内冷却孔,加大了冷却液流量,排屑更流畅,减少内孔表面划伤,减少报废;充足的冷却液流量,确保冷却和改善润滑效果,有效提高内孔的表面质量乃至刀具寿命。 3.材料科学突破 自研OMK硬质合金:耐磨性提升30%。 经济效益化突破 通过刀具系统整体优化,助力客户实现年度总成本节约 249?436元。(基于年产90万件计算) 成本优势主要体现三大方面: 时间成本压缩:累计减少无效加工时间 747.1?h,相当于31个工作日。主要效益包括刀具更换频次降低(减少停机时间),加工参数优化(进给速度提升20%),故障率趋近于零。 机床与人力成本:因效率提升带来的间接节约达 74?703元 ,包含机床折旧成本分摊降低,操作人员加班工时减少以及设备维护频次下降。 刀具直接消耗:年化刀具采购支出减少 174?733元 。 结论 用朴精密通过全链路技术创新,为轴类零件孔加工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钻头寿命提升至竞品的237.5%,铰刀寿命达到竞品的240%,彻底解决了客户长期面临的铰刀粗糙度不合格问题,通过整体方案设计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大幅降低加工成本,为客户创造了更大价值。
  • 《智能工厂的组成》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0-20
    •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智能工厂的建设也开始在工厂中普及。关于智能工厂的建造,许多人错误地理解为就是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的组合。实际上,要建造一座现代化智能工厂是一件细致、复杂的工作,其中不仅涉及到智能制造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有效地布局于企业自身的生产实践中。 现在很多人,很多企业,很多制造业都找追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甚至很多制造业企业家到处找工程师,行业专家,打造自己的最高效,最安全,最省事,最便捷,最节约的智慧工厂。打造智能工厂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管理智能化、装备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将坚持的事做到极致,是最高的境界。智能工厂也是普及工业4.0的理念思维。 智能工厂是辅助在工业4.0,一种在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产生的新的工业发展模式。从终极目标来看,工业4.0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核心在于提高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工业专用软件 在研发设计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研发工具软件和工业设计软件,采用“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科技情报信息库、专利文献 数据库 、工业设计素材库等,推广 计算机 辅助工程(CAE)、工业仿真等技术,提高研发设计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缩短研发设计周期。 在生产加工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工业控制软件、数控系统,推广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网络协同制造、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进料设备、加工设备、 包装 设备等的联网协作,打造“无人工厂”。 在企业管理方面,鼓励软件企业开发智能化的管理软件。鼓励工业企业开展ERP和MES集成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车间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推广商业智能(BI)系统,鼓励企业建立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辅助决策的“仪表盘”系统,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联机处理和数据挖掘,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打造智能装备体系 对于 机械 装备行业,发展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发展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工程机械等。智能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 我国将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 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工业与信息化融合 在企业内部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集成、生产与管理的集成、生产与销售的集成、业务与财务的集成、总部与分支机构的集成,实现产销衔接、管控一体,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减低成本,控制风险。 在企业之间信息化集成应用方面,以信息化推进产业链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相互共享设计、库存、物流等信息,以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总成本,实现即时生产。 根据我国工业与信息化融合规划:到202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生产需要的产品时,可以智能利用有关能源。通过IT技术,可以保证对于能源的使用是以最为有效的方式进行。物联网是把所有各种各样的部件考虑进去;而今后做决策时,是把所有的组织体系考虑进去,这是一种整体的思考方法。这将使产业链分工变得高度有效,相互又非常精准地对接。 未来可以看到一个智能化的经济体:包括智能化的生产、工厂、生活、家居、交通、物流、治理、环境、人的活动等产业链要素。这个过程实际上由IT系统加以控制,IT系统知道如何组织生产,来收集所有的数据,并用一种控制的方式与有关各个环节进行互动。未来整个生产当中捕捉到的数据都可以进行实时分析,帮助人做出决策,进行一些设定同时进行传输,而且在发生某些故障时,自动发送警告。 工业4.0用了很多IT技术,毫无疑问会重新塑造整个生产流程,原来的工人会受到影响。工人会产生担忧,在这种担忧下,会不配合和加以破坏;因此需要和他们进行讨论,告诉他们未来的整个工作场景是怎样的,希望他们参与进来,让这样的技术最终改善他们的处境,而不是相反。 如此,智能工厂的生产组织变得极其高效。同时,单体智能工厂也可以成为联合体,即把外部的一些工厂包括进来。比如单体智能工厂在进行生产时,一旦某些原料用完了,厂外供应商会自动获取信息,然后就会自动交付定额的原料。智能工厂和厂外的合作伙伴完全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进行整合,这是非常和谐的互动,可以诞生智能化的商业模式,即:随时在生成数据,随时按照精确的数据让生产方了解情况,来改善生产当中的状况。 在当前环境下,迈向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身处智能制造时代的企业管理者们需要擦亮双眼、时刻保持前瞻性,才能抓住智能制造飞速发展的浪潮,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