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钠电池储能:预钠化技术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9-10
  • 作者: 向靖宇1,2 钟伟1,3 程时杰1 谢佳1 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强电磁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2.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3.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引用本文: 向靖宇, 钟伟, 程时杰, 等. 助力钠电池储能:预钠化技术研究新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 14(8): 3051-3064. DOI: 10.19799/j.cnki.2095-4239.2025.0399 本文亮点: 1)全面综述了近年来预钠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各类钠源的氧化还原性质,将目前的预钠化技术分为还原型预钠化技术和氧化型预钠化技术; 2)分析阐述了各类预钠化技术的作用机理和研究现状,旨在深化对预钠化技术的理解,为优化和开发适用于高功率场景的可规模化应用的新型预钠化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创新思路。 摘 要 钠与锂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且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因此 钠离子电池 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储能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大规模储能应用和短时高频储能应用中展现出广阔前景。然而,储钠负极材料的初始库仑效率(ICE)普遍较低,无法发挥其理论容量。预钠化技术作为目前最有效的活性钠补偿策略之一,可有效弥补活性钠的损失。本文全面分析了近年来预钠化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总结了针对挑战所提出的新方法,并根据各类钠源的氧化还原性质,将目前的预钠化技术分为还原型预钠化技术和氧化型预钠化技术,对比了各类预钠化方法的优缺点及工业化难度,重点分析阐述了各类预钠化技术的作用机理和研究现状,展望了预钠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旨在深化对预钠化技术的理解,为优化和开发适用于高功率场景的可规模化应用的新型预钠化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创新思路。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固态氧化型预钠化材料有望实现全生命周期多次补钠,为实现高功率、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提供技术基础。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预钠化;库仑效率;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 全球气候持续恶化和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双重挑战,促进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迅速崛起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然而,新能源固有的间接性和波动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依赖储能器件实现电网消纳,特别是在应对短时高频高功率波动(如秒级风光出力突变)和调频调峰需求时,更需要兼具高功率密度与快速响应(毫秒级)能力的储能系统,因此发展高效储能技术已成为能源转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瓶颈。在众多的储能器件中,锂离子电池(LIB)凭借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锂资源的地壳丰度低(约20 mg/kg)与地理分布不均等固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在大规模储能和高功率场景中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钠资源的地壳丰度(约23600 mg/kg)比锂高三个数量级,且具有供应稳定与成本低廉的优势,这使得钠离子电池(SIB)成为锂电储能系统的战略性补充方案。此外,钠离子电池主要采用硬碳负极,具有优异的低温和快充性能,在短时高频充放电领域展现出独特潜力。尽管锂和钠同属碱金属主族且共享相似的还原电位,但钠离子的较大半径(1.02 ? vs. Li + 0.76 ?)导致其在宿主材料中的扩散能垒升高,从而显著限制了适用于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选择范围。当前,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体系主要包含: 正极材料 ——层状氧化物(如Na?MO 2 )、聚阴离子化合物[如Na 3 V 2 (PO 4 ) 3 ]及普鲁士蓝类似物(如NaMnHCF);负极材料——硬碳、合金(如Sn基)及转化型材料(如FeS 2 )。这些材料通过晶体结构调控与界面优化,已实现>300 mAh/g的储钠比容量及>90%的循环容量保持率(1000次循环)。随着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的快速增长,续航里程焦虑和高功率响应要求的持续加剧,推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电池发展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核心攻关目标。为此,研究者已提出多尺度协同优化策略,包括正极材料体相掺杂(如Ti/Mg共掺杂)、负极表面包覆(如碳层修饰)及电解质组分调控(如高浓度电解液),以期通过离子传输动力学与界面稳定性的同步提升实现能量密度突破。然而,首圈化成过程中负极表面SEI膜的不可控生长会不可逆消耗大量活性钠,致使电池初始库仑效率(ICE)普遍低于80%,这一关键瓶颈严重限制了电极材料理论能量密度的实现,亟需通过预钠化技术补偿活性钠损失。 在钠离子电池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充足丰富的活性钠离子是保障电池稳定可逆循环的关键。然而,活性钠离子在首次充放电及循环过程中会被不可逆地消耗,导致电池ICE降低,进而引起电池可逆容量显著下降和循环寿命缩短。基于前期研究,初始ICE偏低主要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图1):①首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不可逆地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SEI);②材料表面缺陷对钠离子的不可逆捕获;③正极结构的坍塌。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首次循环后电池出现严重的钠缺失现象,因此,开发有效的钠补偿技术即“预钠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电池运行过程中活性钠离子的唯一提供者,正极材料的改性成为预钠化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将额外钠离子注入正极材料,可有效补偿电池运行过程中的钠离子消耗,这种富钠化正极材料的开发已成为提升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此外,基于化学试剂的预钠化方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预钠化试剂主要可分为还原型和氧化型两大类:还原型预钠化试剂凭借其强还原性,能够自发与电极材料发生钠化反应;氧化型预钠化试剂则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氧化分解释放活性钠离子。从物理形态维度,上述试剂可系统划分为固态(粉末/薄膜)与液态(溶液/熔盐)两大体系,其选择取决于电极加工兼容性与钠化均匀性需求。其中,还原型固态试剂主要采用钠金属与电极材料直接接触的方法,而还原型液态试剂则通过将电极材料浸入钠化溶液实现预钠化。对于氧化型试剂,目前主要集中在固态含钠添加剂的研究,而氧化型液态试剂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图2)。 本文系统综述了预钠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极具工业化应用前景的正极添加剂技术,同时深入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开发简单、高效、低成本的预钠化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推动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钠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 1 材料改性 在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体系中,主要包括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化合物以及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等主要类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正极材料在初始状态下呈现缺钠特性,这为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实现材料富钠化提供了可能。通过向这些正极材料中嵌入额外的钠离子,可以有效补偿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活性钠离子的损失,从而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 本文将重点综述富钠化正极材料中的P2型层状氧化物及其具有特殊结构的衍生材料。P2型层状氧化物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特征而备受关注:其结构中Na + 与空位的有序排列以及P2→O2/OP4相变机制,使得材料在Na + 脱嵌过程中呈现出多电压平台特征。然而,P2型正极材料中的钠含量不足会引发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在深度脱钠状态下材料结构稳定性显著降低;其次,Na + 脱嵌过程中的可逆容量受到限制。这些固有缺陷直接导致大多数P2型层状氧化物存在倍率性能不佳和容量衰减较快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Jin等人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钠含量(0.85)和无平台的P2型正极Na 0.85 Li 0.12 Ni 0.22 Mn 0.66 O 2 (P2NLNMO)[图3(a)]。在宽电压范围内的完全固溶反应确保了快速的Na + 迁移率和小的体积变化(1.7%)。高钠含量的P2-NLNMO表现出更高的可逆容量123.4 mAh/g、20C倍率下容量为79.3 mAh/g以及5C下5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5.4%。Zhao等人使用P2型Na 2/3 Ni 1/3 Mn 2/3 O 2 作为起始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主体中Mn 4+ 含量较大,离子半径较小。通过在原始结构中引入不同的元素(例如Li + 、Mg 2+ 、Cu 2+ 、Mn 3+ 、Fe 3+ 和Ti 4+ )来替代Mn 4+ /Ni 2+ ,将P2材料中的Na含量从2/3系统地变化到1 mol/单位。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几种高Na含量材料,从中筛选出的Na 45/54 Li 4/54 Ni 16/54 Mn 34/54 O 2 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大于100 mAh/g),同时在2.0~4.0 V的典型电解质稳定窗口内,Ni 2+ /Ni 4+ 氧化还原对有利于多电子反应稳定P2型结构,可实现高达3000次循环的超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倍率性能。Fang等人采用电化学的方法向P2型层状正极中注入钠离子[图3(b)],选用P2型Na 0.67 Li 0.1 Fe 0.37 Mn 0.53 O 2 (NLFMO)与钠金属组装成半电池,放电至1.5 V得到Na 0.99 Li 0.1 Fe 0.37 Mn 0.53 O 2 过量活性钠离子的注入,补偿全电池中HC初始的活性钠离子损失,弥补了Na 0.67 LFMO固有的钠缺乏。此外,针对P2型层状正极材料研究一系列结构保护策略,Jo等人在P2型NNMO正极表面涂覆一层NaPO 3 保护层[图3(c)],NaPO 3 保护层可以清除电解质中的HF和H 2 O,电解质中较低的HF水平可防止颗粒破裂保持电极结构完整,包覆后的NNMO半电池在不同倍率下均表现出优于原始电极的性能,循环50圈后容量保持率80%高于原始电极的66%,与HC组成全电池表现出长达300次循环的稳定循环性,容量保持率约为73%。除了对P2型材料的研究外,一些具有特殊层状结构的正极材料也可以进行富钠化。针对V 2 O 5 层状材料,将m-BQ(m-苯醌)插层到层状氧化钒中[图3(d)],导致V—O键的延伸,样品的V中心不饱和,存在结构氧空位,V 2 O 5 中的V—O—V双层以(001)面为分割面,分成两个V—O—V单层得到较大的层间容纳Na + 通道和低的迁移势垒(0.48 eV)。低温脱水样品在0.05 A/g和2 A/g电流密度下分别能提供252 mAh/g和147 mAh/g的更高放电容量,优于商用V 2 O 5 且m-BQ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对Na + 的亲和力可以诱导在样品中纳入Na + ,提供额外的容量。 富钠化的正极材料将额外的钠引入缺钠材料转化为富钠材料,不会引入其他杂质,但对正极材料的选择有限制,且补钠的容量有限。未来研究可通过探索新的材料体系,设计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的过钠化正极材料、新型的钠盐复合物以及通过元素掺杂、表面修饰、形貌控制等手段来优化其性能,从而丰富材料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正极材料性能的要求。通过材料改性实现正极富钠化虽能部分补偿钠损失,但其补钠容量有限,需结合更高效的预钠化技术进一步提升性能。 2 还原型预钠化技术 2.1固态还原型预钠化材料 钠金属凭借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在预钠化技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高达1166 mAh/g的理论比容量和卓越的还原能力,使其与负极材料直接接触就可以自发实现高效预钠化。在电位差的驱动下,活性钠离子发生迁移并在负极材料表面预先形成SEI,且通过电解液体系的优化可实现对SEI组成的调控。预钠化程度可通过多种参数进行精确控制,包括接触时间、钠金属用量以及与延压工艺相结合的压力调节等。 目前,基于钠金属直接接触的预钠化技术主要采用两种形态的钠金属:钠金属粉末和钠金属箔。这种方法能够直接、有效地补充活性钠离子,具有操作简便的优势。钠金属因其高反应活性(如强还原性和空气敏感性),需通过表面修饰或复合结构设计提升工艺兼容性。因此,开发新型的钠金属预钠化工艺,在保证预钠化效果的同时提高工艺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2017年,Zhang等人利用硬碳/石墨烯(HCG)负极与钠金属箔直接接触的自发电化学反应进行预钠化[图4(a)],预处理30 min后,HCG电极在30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为86.3 mAh/g,高于原始电极200次循环后的76 mAh/g。更重要的是,预钠化处理过的HCG电极表面的原子吸收光谱证实了预钠化技术可以在电极表面预先生成SEI,且成分与传统的SEI几乎相同。在此基础上Moeez等人发现在钠金属箔和电极之间放置微量的电解质对于过量的钠离子的嵌入有显著影响[图4(b)]。电解质为钠离子从钠源向电极的迁移提供了桥梁,有助于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形成稳定的钝化层,钝化层可以保护电极材料免受不良副反应的影响。Na 2 CO 3 、NaF和Na 2 O等无机SEI组分的形成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一次循环中活性钠的损失,同时为使用电解液成分调节SEI组分提供了理论支持。在2023年,Hou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尺度改性策略,可以实现精准的预钠化,其重点是通过绝缘缓冲层(IBL)的预介导对硬碳(HC)的微观结构进行优化,具体而言,由于IBL可调节的导电性和尺寸规格,被放置在钠箔和HC电极之间,而精确的预钠化可以与机械压延工艺相结合[图4(c)]。2024年Wang等人提出了一种简便、精确的在HC上真空沉积钠膜预处理策略,在Pre-HC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独特的富无机SEI[图4(d)],这对Pre-HC负极的电化学性能产生积极的影响,Pre-HC电极的ICE显著改善,预钠化效率超过90%,预处理后HC半电池的ICE由76.0%提高到107.9%。 除了使用钠金属箔外,Tang等人利用钠粉开发了一种新的预钠化技术,在惰性气氛下通过在矿物油中熔融钠的脉冲超声分散,制备精细的钠金属粉末(NaMP),并将其与葡萄糖衍生碳(GC1100)电极进行混合和机械压制。如图5(b)所示,在NaMP作用下,预钠化的NaCrO 2 ||preGC1100全电池循环容量提高约10%,能量密度提高约5%。Xiao等人认为在预锂化和预钠化的过程中,Li + 和Na + 在首圈充放电过程中会与HC电极材料中的不可逆嵌入位点反应,且在后续的循环过程中不可逆嵌入的位点不会参与反应[图5(a)]。据此,Xiao等人直接使用稳定的锂金属粉末(SLMP)对硬碳电极进行预锂化,预锂化处理的HC电极再组装钠电池测试其性能。预锂化处理消除HC电极材料的不可逆位点,处理后的Na||HC半电池在首圈充放电循环达到了92.1%的高ICE,显著优于未处理组。然而,预锂化和预钠化的工艺混用也导致在碳酸酯基电解液中大量的锂SEI的形成,极大地阻碍了钠SEI的形成和钠离子的转移,导致性能较差。这项研究为在预钠化技术中沿用预锂化的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电极表面形成的复杂的锂/钠混合SEI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仍需更多的探索。Teng等人采用多合金的策略,将钠、锂和铝合金与HC混合在一起,合成NLAC作为补钠试剂,以聚环乙烷(PEO)为黏结剂、DMC为溶剂,将10%的NLAC涂在HC极片表面,PEO充当保护层能有效地提高NLAC的空气稳定性[图5(c)]。软包电池的循环数据显示预钠化后,采用NLAC材料的软包电池在538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34%,高于原始电池的91.41%。 总之,使用钠箔/粉直接接触进行预钠化已被证明可以简单高效地提高ICE,但仍存在一系列的挑战。这种方法钠箔/粉的量往往难以精确地添加会导致钠金属残留在材料表面,可能会在后续的循环中对电池的性能造成不良影响。钠金属的强还原性也会导致使用钠箔/粉预钠化时,钠箔/粉在空气中难以稳定地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直接接触的预钠化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①钠金属的稳定化处理:开发新型的钠金属表面修饰技术或复合结构;②钠金属添加量的精准调控:研发高精度的钠金属添加设备和工艺,能够根据不同电池体系和应用需求,精确控制钠金属与电极材料的接触量和接触时间;③均匀接触技术突破:探索创新的方法来实现钠金属与电极材料的均匀接触。 2.2液态还原型预钠化材料 钠化试剂预钠化作为一种高效的钠补偿策略,主要通过芳香族化合物与金属钠在有机溶剂中的原位反应实现。该技术利用具有强还原性的钠基有机试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活性钠转移至负极材料中。相较于其他预钠化方法,液相反应体系具有独特优势:钠源可在液相中实现均匀分散,有利于钠离子在材料中的均匀嵌入,从而提高预钠化的均匀性和可控性。然而,钠化试剂的强还原性也带来了显著的技术挑战。首先,这类试剂普遍存在化学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其次,其强还原性可能对负极材料结构造成破坏。因此,在钠化试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平衡还原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确保试剂在保持足够还原活性的同时,具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且不与电极材料发生副反应。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钠化试剂体系主要包括钠-萘和钠-联苯等芳香族钠化物,常用的有机溶剂包括乙二醇二甲醚(DME)和四氢呋喃(THF)。这些体系在实验室规模已展现出良好的预钠化效果,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稳定性难控制、副反应以及大规模生产工艺需优化等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该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有研究以DME作为有机溶液进行预钠化,Liu等人利用联苯钠(Na-Biph/DME) [图6(a)]仅需反应1 min就实现对硬碳的预钠化且ICE达到100%。预钠化的HC与NVP组成的全电池循环550圈后容量为112 mAh/g远超未处理的71 mAh/g。Zheng等人利用萘钠(Na-Naph/DME) [图6(b)]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10 s的预钠化处理后,ICE提高到96.8%,在5 A/g电流密度下容量高达198.5 mAh/g远高于未处理的123.4 mAh/g,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68.4%,循环和倍率性能有较大提升。研究发现钠化试剂的强还原性可能导致电极材料的结构损伤,需通过分子设计平衡还原活性与化学稳定性。DME的低闪点和低沸点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阻碍着大规模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Qin等人创造性地将联苯钠(Na-Biph/DME)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加入DME基电解液,有效地避免过量的钠化试剂对电极材料的破坏并且简化了工艺[图6(d)]。通过这种方式,半电池的ICE提高到接近100%,全电池的ICE从45%提高到96%。全电池经过200圈循环后,容量远高于未处理。有研究从有机试剂的角度出发进行优化,Wang等人通过将电极材料在不同预钠化试剂中浸泡相同时间观察其表面形貌[图6(c)],发现HC和NFAM极片在四氢吡喃(THP)中更为稳定,利用萘钠(Na-Naph/THP)对HC和NFAM电极进行预钠化,正负极都进行了预钠化,实现116 mAh/g的高可逆容量,ICE接近100%,显著提高全电池的能量密度。而Man等人从DME的低闪点和低沸点出发,通过分子设计延长烷基链来增强分子间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闪点,在DME的基础上获得四乙二醇二甲醚(TEGDME)。TEGDME具有优良的闪点(141 ℃)和沸点(276 ℃),大大提高预钠化过程中的安全性,利用Na-Biph/TEGDME对HC进行预钠化,预钠化后HC半电池的ICE由65.28%上升到99.01%,与NVP组成的全电池循环45圈后容量为91.72 mAh/g远超未处理的样品,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在80.44 mAh/g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除了对有机试剂的优化外,Zhang等人对钠化试剂中的芳香族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各种芳香化合物的HOMO能级与其氧化还原电位之间的关系[图6(e)],提出了芳香酮作为一类新型温和预钠化试剂。9-芴酮(9-FN)在预钠化过程中表现出适度的还原能力,避免了处理后的正极材料产生结构损伤。使用Na-9-FN-DME预钠化的NMO在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72%,远高于Na-BP-DME处理的NMO(800圈后容量保持率56.7%)。Fang等人开发出二苯甲酮钠(Na-DK)双功能预钠化试剂[图6(f)],不仅补偿了含氧官能团的不可逆Na + 吸收,还与HC中的五/七环缺陷碳反应形成准金属钠。 相较于使用钠金属直接接触进行预钠化,使用液态钠化试剂进行预钠化具有更均匀的优势。液态钠化试剂很容易渗透到电极内部,但也无法避免试剂残留问题,并且由于钠化试剂的强还原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可能对电极材料造成破坏和空气稳定性差的问题,制约了其大规模发展。钠化试剂的发展可以聚焦于提升钠离子存储容量与释放性能,寻找或设计能够存储更多钠离子的钠化试剂结构。结合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优点,开发有机-无机杂化的钠化试剂,有机部分可以提供良好的柔韧性和可设计性,无机部分则能增强试剂的稳定性和离子传导性。 3 氧化型预钠化技术 3.1固态氧化型预钠化材料 氧化型固体补钠剂主要是使用理论容量高的钠盐,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不可逆地释放额外钠离子,进而在充电时提供额外的容量。其中,气体释放型的正极补钠剂具有补钠容量高、无残留以及兼容现有工艺的优点。 Shen等人利用NaCrO 2 在高压区的不可逆相变[图7(a)],可以提供高达230 mAh/g的不可逆容量。将其添加到NVOPF中,半电池中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251 mAh/g和129 mAh/g,NaCrO 2 提供了122 mAh/g的补钠容量。在与HC组合的全电池中,预钠化电池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308 mAh/g和118 mAh/g,远高于未添加的全电池。Hu等人成功制备了一种高活性的Na 2 S/C复合材料,在NVP正极中添加10%的Na 2 S/C时,钠离子和电子的扩散动力学几乎不受任何影响。NVP-10%Na 2 S||HC全电池的能量密度约为138.6 Wh/kg,比不含添加剂的全电池高18.3%。以上两种添加剂都可以简单高效地补充活性钠离子,但是会存在一定的残留影响电池的性能,制约着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高[图7(b)]。Jo等人选择一种常用的螯合剂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5Na)部分替代PVDF黏结剂。DTPA氧化分解后产生的副产物C 3 N由于其导电特性有助于提高电池性能[图7(d)]。与NMO制备复合电极,在半电池中充电容量从58 mAh/g增加到128 mAh/g,提供了70 mAh/g的额外容量,与HC组成的全电池可在5C下可稳定循环500圈。使用DTPA作为补钠剂分解后的C 3 N残留物可以提升电池性能,但没有彻底解决残留物的问题。气体释放型正极补钠剂可以很好地解决残留物的问题,气体释放后可以达到接近钠金属的补钠容量。Jo等人使用NaNO 2 进行补钠,NaNO 2 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分解为活性钠离子和NO 2 气体,在掺杂5%NaNO 2 的Na 2/3 [Co 0.05 Mn 0.95 ]O 2 半电池首次充电容量达到210 mAh/g远高于未添加的154 mAh/g,ICE达到98%。并且对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没有影响,与HC组成的全电池,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在178 mAh/g。Niu等人通过调节具有不同物理化学特性的导电添加剂,将Na 2 C 2 O 4 的氧化电位从4.41 V降低到3.97 V[图7(c)],将10%的Na 2 C 2 O 4 添加在NMT电极中与HC组成全电池在首次放电容量达到99 mAh/g,高于未处理的77 mAh/g,并且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5%远高于未添加的66.3%。在锂离子电池中Zhong等人通过高性能催化剂设计有效降低了Li 2 C 2 O 4 的分解电位,有效补偿了活性锂离子损失。Pan等人认为Na 2 C 4 O 4 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无残留的添加剂材料,由于C 4 O 4 2- 的CO 2 氧化产物导致形成Na 2 CO 3 ,非常有效地钝化了Na x Sn 4 P 3 负极表面,它在约11000次循环后仍表现出94%的优异容量保持率。Chen等人通过将Ni原子植入Na 2 O框架内的Na位点[图7(e)],将Na 2 O的分解过电位降低至2.8 V,添加10%(质量分数)Ni-Na 2 O的HC||NVP和HC||NNMO全电池的首圈放电容量分别提高了23.9%和19.3%,且对容量保持率没有不良影响。 在正极中加入添加剂能直接有效补充钠源,兼容现有的制备工艺。特别是气体释放型的添加剂,在气体释放后没有残留,能达到接近钠金属的补钠容量。降低分解电压的同时,提高添加剂的理论比容量,以实现更好的钠补偿效果,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气体释放型补钠剂需要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反应条件控制等手段减少产气。寻找和开发具有更高钠含量、更合适的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更好的化学稳定性的新型有机化合物作为预钠化添加剂是未来仍需重点关注的方向。 3.2液态氧化型预钠化材料 截至目前,采用氧化型液体的预钠化技术领域尚处于空白,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锂电池研究体系中,针对类似技术路径已有一定探索成果。Chen等人提出一种创新策略,旨在通过外部锂供应解决电池锂不足与寿命受限问题。研究团队筛选出有机锂盐(LiSO 2 CF 3 ),将其溶解于电解液中,如图8所示。在充电过程中,该有机锂盐分解并释放锂离子,同时排出无害气体。通过向电池注入含有LiSO 2 CF 3 的电解液,可实现多次补锂。实验结果显示,商用LiFePO 4 电池在经历11818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96%;针对锂缺乏的正极材料,如Cr 8 O 21 和硫化聚丙烯腈,电池的能量密度分别达到1192 Wh/kg和388 Wh/kg。本研究为在钠离子电池中实现氧化型液体预钠化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Na + 的溶剂化能力较弱,相同阴离子的钠盐氧化电位通常比锂盐低0.2~0.3 V,这扩大了钠离子电池中液态氧化型材料的选择范围。通过合理的筛选NaSO 2 CF 3 有望成为合适钠离子体系的液态氧化型材料。但是NaF溶解度高于LiF,Na 2 S易溶于电解液,可能会导致形成的SEI保护性不佳,NaSO 2 CF 3 的补钠效果可能较差,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引入含硼或含磷阴离子,形成致密的SEI,得到更稳定的钠盐。 4 结论 本综述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预钠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为一种创新的钠补偿策略,预钠化技术能够为钠离子电池提供大量额外的活性钠源。通过钠补偿,活性钠离子得以在正负极之间实现可逆的嵌入/脱出,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容量。值得注意的是,预钠化过程中形成的SEI在组分和结构上均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无机成分的增加和更稳定结构的形成。此外,额外钠源的引入能够有效维持正极材料中的钠含量,避免因钠缺失导致的结构不稳定甚至坍塌,从而显著改善电池的长期循环性能。 基于化学/电化学原理,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针对正极/负极的预钠化方法。在材料改性方面,富钠化正极策略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其钠补偿能力有限,且需要正极材料本身具有较大的晶体结构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能量密度的提升。此外,残留物的存在也会部分抵消能量密度的增加。还原型固态预钠化方法中,钠金属粉末和钠箔因其直接、快速的特性成为最常用的钠源,这类方法能够在消耗最少材料的情况下实现高补钠容量。然而,钠金属固有的高反应活性需要额外的保护策略,这不仅增加了工艺复杂性,还提高了成本。尽管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针对钠金属粉末和钠箔的保护策略,但这些方法往往与常规的浆料涂布工艺不兼容。因此,开发与低成本电极制备工艺兼容的稳定保护层至关重要。相比之下,钠合金的机械辊压方法在工业适用性和预钠化效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还原型液态预钠化方法中,钠化试剂具有易于合成和可回收的特点,这有效降低了预钠化成本。然而,液态钠试剂在环境空气中的稳定性较差,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因此,构建稳定的溶剂体系对于钠化试剂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氧化型固态预钠化方法中,正极添加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优化生产方法上,以充分发挥这些试剂的高钠补偿能力。然而,钠盐导电性差、分解电位高以及气体释放等问题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旦能够有效解决气体排放问题,钠盐添加剂的预钠化效果可与金属钠相媲美。值得注意的是,氧化型液态预钠化技术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将是预钠化技术未来突破的关键方向。实现氧化型液态预钠化技术有望开发出可多次补钠的体系,从而显著延长钠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这一方向的突破将为钠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带来新的机遇。 表1   各种预钠化技术对比 尽管预钠化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其实际应用仍面临以下关键挑战。材料兼容性:现有预钠化方法(如金属钠粉末、钠合金)与规模化电极制备工艺(如浆料涂布)的兼容性不足,需开发兼具化学稳定性与工艺适配性的保护层技术。能量密度权衡:富钠化正极和添加剂策略常因残留物或结构空位限制而牺牲能量密度,需探索新型高容量钠补偿材料(如多电子反应化合物)。环境稳定性:液态钠试剂和钠金属对湿度/氧气敏感,需设计惰性溶剂体系或原位封装技术以降低储运成本。副反应控制:氧化型预钠化中钠盐分解的气体副产物可能引发电池膨胀,需开发复合缓释添加剂或催化转化机制。 为了解决预钠化技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未来研究应聚焦以下具体方向。新型预钠化材料设计:开发具有自钝化特性的钠合金(如Na-K@C核壳结构),兼顾高反应活性和空气稳定性;设计多孔导电载体负载的纳米钠复合材料,实现可控释放与界面兼容性。工艺创新:研究干法电极技术与预钠化结合的连续化生产工艺,避免溶剂对钠源的侵蚀;开发低温原位预钠化技术(如光/热触发反应),减少对电极结构的破坏。机理深化与表征:利用原位XPS/STEM揭示预钠化SEI的动态演化规律,指导界面工程优化;建立补钠效率-循环寿命的定量模型,为不同应用场景匹配最佳补偿策略。氧化型液态体系突破:探索基于有机钠盐的电解液添加剂,实现可逆电化学补钠;研究氧化还原介质的分子调控,解决钠盐导电性与分解电位的矛盾。技术融合机遇:预钠化技术可与固态电解质、人工智能辅助材料筛选等新兴领域结合,通过多学科交叉推动钠电性能边界。随着规模化制备技术的成熟,预钠化有望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钠离子电池的标准工艺模块。 第一作者: 向靖宇(200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储能材料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909/1460038.shtml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钠基双离子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8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通过一种分子嫁接策略成功制备出具有高活性材料占比( >95 wt% )的钠电负极材料( SnP 2 O 7 @N-C ),该复合材料在超低碳含量( <5 wt% )的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储钠性能。相关研究成果 Molecular Grafting towards High-Fraction Active Nanodots Implanted in N-doped Carbon for Sodium Dual-Ion Batteries 在线发表于著名综合性期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s 上( DOI: 10.1093/nsr/nwaa178 , IF: 16.693 )。 由于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性,使得锂离子电池难以满足规模化储能需求。钠基双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低成本等优势,在规模化储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负极材料,钠基双离子电池的倍率及循环性能仍然不够理想。为了提升负极材料的储钠性能,通常的策略是将活性材料纳米化并与碳材料进行复合设计。虽然这种策略能提升负极的导电性和缓解膨胀问题,但过量的碳材料( >15 wt% )将导致活性材料占比下降,从而限制了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因此,在改善负极导电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活性材料的占比,对提升负极材料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 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刘齐荣博士、木赛男等人 提出了一种分子嫁接策略,一步法原位合成了具有高活性材料占比的氮掺杂碳基复合材料( SnP 2 O 7 @N-C )。该策略实现了高比例活性材料均匀地嵌入低含量碳骨架结构,有效防止了活性材料的膨胀剥落。此外,原位氮掺杂有效解决了碳含量较低时倍率及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该复合材料与石墨正极组装成的钠基双离子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快充 / 慢放特性( 2 分钟充 /20 分钟放),以及长循环性能( 10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96% )。该工作对发展钠、钾等新型储能器件的高效负极材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重点专项、深圳市等科技项目资助。
  • 《梅悦旎等:锂离子电池正极补锂技术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3-04
    • 作者:梅悦旎, 屈雯洁, 程广玉, 向永贵, 陆海燕, 邵晓丹, 张益明, 王可 单位:空间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引用本文: 梅悦旎, 屈雯洁, 程广玉, 等. 锂离子电池正极补锂技术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 14(1): 77-89. 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767 本文亮点:1、本文对当前主流的正极补锂技术进行分类和概述; 2、本文总结了近期广受关注的有机含锂化合物正极补锂剂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该类补锂剂的优势及其补锂效果,为后续有机正极补锂剂的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提供新思路。 摘 要 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电过程中,负极表面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膜)的过程会不可逆地消耗电池体系中的活性锂含量,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这一现象在高比能设计的电池中表现尤为明显。通过补锂技术额外补充活性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从工艺角度进行区分,当前补锂技术主要分为负极补锂与正极补锂,其中正极补锂技术因其安全性和电池制造工艺兼容性高而受到广泛关注。正极补锂技术主要是指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中添加具有高不可逆容量的含锂化合物,即正极补锂添加剂/正极补锂材料。当前主流的正极补锂材料主要包含二元含锂化合物、三元含锂化合物和有机含锂化合物。此外,正极补锂也可以通过设计过嵌锂正极材料实现活性锂补偿。本文总结了当前基于正极的补锂技术与策略,综述了正极补锂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提升锂离子电池首次效率、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中的应用情况,对当前主流的正极补锂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未来正极补锂策略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应用作出展望。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正极补锂;能量密度;循环寿命 锂离子电池因其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此外,锂离子电池具有快响应、免激活等特点,在深空探测、特种装备等领域也逐步应用。随着上述应用领域对锂离子电池更长续航能力、更高比能量等性能提出了需求,持续开展锂离子电池各项性能指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电极材料作为影响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因素,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金属锂负极为代表的高比能量电池材料体系,尽管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但仍面临产业化应用挑战。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会发生不可逆分解,在负极表面生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会导致活性锂的不可逆损失,造成电池的容量损失,表现为较低的首次库仑效率和能量密度,并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减少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不可逆活性锂损失造成的影响,是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技术指标提升的关键。基于额外补充活性锂的预锂化/补锂策略,补偿电池中不可逆活性锂的损失,有助于高容量电极能量密度的发挥,实现电池库仑效率和循环寿命性能的提升。 根据电池制造工艺的不同,锂离子电池补锂技术可分为负极补锂技术和正极补锂技术。其中,负极预补锂技术主要包括物理补锂、化学补锂和电化学补锂等方法。负极补锂开发时间较早,当前在产业化应用中较为成熟。例如,基于自放电机理将金属锂箔与电极材料直接接触进行补锂。采用直接接触法对负极进行补锂,尽管工艺简单,效果显著,但金属锂材料使用时的安全风险以及工艺要求,仍是该类补锂策略大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化学补锂方法一般是将含锂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与负极材料混合,补锂过程发生后得到与正极匹配的预锂化负极材料。该方法目前受到广泛研究,尤其对于插层化合物负极材料效果显著,但制备的锂化剂一般具有毒性或危险性,仍面临规模化应用的挑战。此外,电化学补锂也是基于负极常见的锂化策略。将需要锂化的负极作为正极,金属锂作为负极,组装成半电池后进行小电流充电,让锂离子在负极材料还原,实现负极材料的补锂;补锂完成后,再将补锂后的负极与匹配的正极组装成全电池。该方法可以通过对补锂电流、电压的精准控制实现电极补锂状态的调控,但非原位方法的具体流程包括电池的制备拆解及再组装,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原位的负极电化学补锂方法可以通过电池极片结构及测试工装的精密设计实现,但对极片补锂均匀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比于负极补锂技术的流程复杂、安全风险等问题,正极补锂技术可以直接通过在正极浆料的制浆过程中加入正极补锂剂,正极补锂剂分解释放活性锂,从而实现不可逆活性锂损失的补偿。正极补锂剂补锂性能优异,且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流程兼容性较高,为锂离子电池补锂技术的商业化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基于此,本文总结分析了当前正极补锂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现状,分析该技术的优势以及存在的挑战,展望基于正极的活性锂补偿技术在未来锂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中的前景,为后续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1 正极补锂技术简介及分类 从技术路线上进行划分,正极补锂技术主要分为过嵌锂正极材料设计和正极补锂剂添加两类途径。过嵌锂正极材料是指具有过锂化特点的正极材料,通过对正极材料进行过锂化设计处理如化学补锂或者电化学补锂的方法来实现。正极补锂剂添加是指将补锂添加剂加入到正极材料体系中,在首次充电时补锂添加剂脱出锂来补偿SEI膜形成过程中损失的活性锂,且脱出的锂离子不再回嵌。根据近年来正极补锂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出合适的正极补锂材料需满足以下要求:①正极补锂材料的分解电位应与正极材料体系匹配,即补锂剂的脱锂电位应低于正极材料的电压上限;②正极补锂材料应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从而保证活性锂补偿的效果;③正极补锂材料添加应与现行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具有兼容性,即不影响主要的电池制作工艺流程,无序额外增加工艺设备或使电池制造过程复杂化;④补锂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电化学稳定性,与电池体系中的组分如油性溶剂、黏结剂、电解液等不发生反应,首次充放电后的分解产物/副产物对电池电化学体系无不良影响;⑤补锂剂本身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空气或干燥气环境中保持稳定。 对于全电池中的负极体系而言,正极补锂技术适用于嵌锂电位低于1 V,首次嵌锂后活性锂损失较多的负极材料体系。以当前最为主流的负极体系为例,石墨负极的活性锂损失可达5%以上,而理论比容量更高的合金类负极不可逆容量损失可达20%以上。活性锂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电解液在低电位下分解导致的SEI膜生成、负极材料破碎粉化导致的活性物质损失以及嵌锂发生后困在基体材料中无法可逆脱出的锂等。通过在正极侧预先引入用于补充锂损失的活性锂,从而缓解在电池循环前期因活性锂损失造成的首次库仑效率偏低的问题。以正极补锂剂添加策略为例,在实际电池设计中,针对不同的负极材料体系,首先根据电极材料的循环初期半电池测试数据评估活性物质库仑效率(即循环初期活性锂损失量),根据正极补锂添加剂在电池正极材料工作电压范围内的不可逆脱锂容量发挥,计算补锂添加剂在正极体系中加入的质量比,从而实现补锂量的调控。图1示意了全电池中正极补锂的过程与主要目的,以及当前几种主流的正极补锂方法/材料。本文根据正极补锂策略的具体实施途径,对正极补锂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2 过嵌锂正极材料设计 过嵌锂正极材料设计是指通过对正极材料进行过锂化设计,处于过锂化状态的正极材料在首圈充电时释放出不可回嵌的锂离子从而弥补电池的活性锂损失。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对正极材料进行设计制备,得到含有过量锂的“富锂”正极材料。常见的过锂化设计正极材料有LiNixCoyMn1-x-yO2(NCM),LiNi1-x-yCoxAlyO2(NCA),Li1+xMn2O4,Li1+xMn1.5Ni0.5O4等。Dose等人采用萘锂对LiNi0.5Mn0.3Co0.2O2正极进行预锂化处理,制备得到Li1+xNMCO2过锂化正极。该材料补锂后容量可提升60 mAh/g,且不会残留惰性物质在电化学体系中。与硅基负极匹配组装全电池与未补锂正极对比,电池循环性能得到提升,平均库仑效率提升0.52%。尖晶石型正极材料LiNi0.5Mn1.5O4是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的高电压正极材料之一。Gabrielli等人创新性提出了正极过锂化/预锂化概念,通过调节烧结参数调控LiNi0.5Mn1.5O4材料中的锂含量,制备得到富锂的Li1+xNi0.5Mn1.5O4材料。采用该材料与石墨负极匹配制备的全电池,与未补锂的电池相比比容量提升25%;与硅碳负极匹配组装的全电池,循环100周后库仑效率仍高于99.4%,容量保持率接近77%,与未补锂全电池的保持率51%相比明显提升(图2)。Aravindan等人探究了LiNi0.5Mn1.5O4(LNMO)尖晶石型正极材料的过锂化。首先通过电化学预锂化方法制备得到Li1.33Ni0.5Mn1.5O4,通过组装全电池验证了补锂效果,与未补锂电池相比的首次库仑效率得到提升。Dose等人采用了基于液氨的化学锂化方法,制备得到了过锂化的LiNi0.5Mn1.5O4材料,与硅/石墨负极组装的全电池首次效率得到提升。但尖晶石型正极材料在八面体位点嵌入活性锂的过程会伴随离子混排现象,脱锂过程伴随相变,过锂化程度越高,电极材料越容易失效。 正极过锂化材料的设计主要通过电化学补锂和化学补锂方法实现,但过程较为复杂,使用的有机溶剂危险性大,且操作过程需要惰性气氛保护,制约了这类补锂策略的应用前景。 3 正极补锂添加剂 由于过锂化正极材料设计在规模化应用中的限制,基于正极补锂添加剂的方法成为近年来主流的正极补锂技术。正极补锂添加剂是指在正极材料中加入的补锂组分,在电池的工作电压范围内,在电池首次充电时补锂添加剂脱出锂离子,补偿电池中的活性锂损失,且这部分锂离子不再回嵌。基于添加剂的正极补锂技术最早由Armand等人提出,研究指出叠氮化物、二羧酸盐等可作为正极补锂添加材料,提出了“牺牲型锂盐(sacrificial salts)”这一概念。研究指出四大类锂盐可作为适用于常见正极及碳酸酯电解液体系的补锂添加剂,并总结了其理论容量和电压窗口。 根据正极补锂添加剂的组分,将当前广泛研究的正极补锂材料分为二元含锂化合物、三元含锂化合物和有机含锂化合物三大类。 3.1 二元含锂化合物 叠氮化锂LiN3早在2010年就有研究人员报道了其作为牺牲型锂盐的性能。Shanmukaraj等人通过蒸发商业化溶剂制备得到LiN3材料。研究发现LiN3材料的低分解电位可应用于LiMn2O4,LiCoO2等正极材料的活性锂损失补偿。叠氮化锂具有毒性,熔点较低,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 氮化锂Li3N作为负极材料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但并未用作正极补锂添加剂的研究。Park等人在2016年将Li3N作为正极补锂材料,研究了该材料的补锂特性及电化学性能。α相Li3N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约10-3 S/cm)以及高电子电导率(<10-12S/cm),与金属锂接触稳定,是一种理想的离子导体材料。但Li3N材料热力学稳定性较差,且在电位高于0.44 V(vs. Li+/Li)后分解,限制了其在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然而,Li3N材料理论比容量2308.5 mAh/g,且分解产生的N2可以在首次充放电后从电池中排出,因此可作为一种牺牲型正极补锂添加剂。研究者采用研磨的方法制备得到小粒径(1~5 μm) Li3N材料,测试发现充电至4.2 V表现出1399.3 mAh/g的比能量。将制备得到的Li3N材料与钴酸锂正极混合,发现添加量为2%时,匹配石墨/硅基负极的全电池0.2 C可逆容量提升约11%。为进一步提升Li3N材料的化学稳定性,降低湿度敏感性,Sun等人研究报道了一种表面钝化的Li3N材料。通过锂金属与氮气反应后的退火处理,制备得到表面包覆Li2O和Li2CO3的Li3N材料。将制备得到的材料作为首圈容量损失的锂源,添加2.5%的LiCoO2正极与未补锂的钴酸锂正极相比容量提升51 mAh/g,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Bian等人研究了Li3N材料在富锂正极Li(Li0.18Ni0.15Co0.15Mn0.52)O2(LLMO)中的补锂性能。通过在120 ℃的空气中加热处理15天,在Li3N材料形成一层Li2CO3钝化膜,实现材料稳定性的提升。将质量分数为2%的Li3N材料作为补锂添加剂添加至LLMO正极中,LLMO/石墨全电池比能量提升10%,循环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 Li2O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与极性溶剂(如NMP)相容性好等特点,然而因其绝缘特性,实现锂离子的充分释放存在挑战。此外,Li2O材料分解电位较高(4.7 V vs. Li+/Li),导致电解液分解风险,分解释放的氧气溶解于电解液中形成超氧离子,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Sun等人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化学还原逆转化反应的方法制备正极补锂添加剂。采用在高温惰性气氛中将金属锂与氧化物混合的方法,基于MxOy+2yLi→xM+yLi2O的转化反应,制备得到一系列M纳米颗粒/Li2O混合物补锂材料(其中M=Co,Fe,Ni,Mn等)。M/Li2O纳米混合物具有更高的理论比能量,例如Co/Li2O(摩尔比为3∶4)容量为724 mAh/g,Fe/Li2O(摩尔比为2∶3)容量为799 mAh/g,Mn/Li2O(摩尔比为1∶2)容量为935 mAh/g[图3(a)、(b)]。加入4.8%的Co/Li2O补锂添加剂的磷酸铁锂/石墨全电池,与未添加补锂剂电池相比,其比容量提升11%,平均每100周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7%。Qiao等人通过球磨制备了Li2O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NCM811)正极材料,Li2O作为正极材料补锂源,分解后释放的O2-与氟醚类电解液添加剂协同反应,在正极材料表面形成LiF基界面膜。组装的无负极金属锂软包电池循环300周后容量保持率80%。Chen等人通过高能球磨工艺,实现了LiCoO2(LCO)的破碎和Co元素在Li2O晶格中的植入。Co在Li位点的有效植入和锂空位形成的协同效应增强了Li2O的导电性,削弱Li—O的相互作用,降低了分解电位。与原始的NCM811正极相比,添加7%(质量分数,余同)补锂剂的NCM811正极的首圈充电容量增加了38.8%,与SiO/C负极匹配制备的全电池循环50周后仍发挥出146.4 mAh/gNCM的可逆比能量,与未补锂电池相比高出10.2%;添加3%补锂剂的NCM811正极与石墨负极组装成的全电池循环50周后,容量保持率92.2%[图3(c)、(d)]。 与Li2O类似,Li2O2材料也具有高于1000 mAh/g的比容量发挥,分解产物为锂离子和氧气,气体可在电池化成后排出,但同样面临分解过电位高且需要催化剂等问题。Bie等人采用高能球磨方法将Li2O2与NCM颗粒复合,NCM起到Li2O2材料分解催化的作用,球磨6 h后的复合正极表现出1154.2 mAh/g的比容量,分解电位降低至约4.3 V。添加了2% Li2O2的NCM正极与SiO负极组装成全电池,可逆比容量实现明显提升。为进一步减少降低Li2O2分解电位催化剂对电池带来的负面影响,Zhang等人研究报道了无催化剂Li2O2作为正极补锂剂的性能。采用球磨方法制备得到亚微米级Li2O2颗粒,作为补锂添加剂加入到NCM622/LMFP正极中,与SiOx负极组装成全电池,测试结果表明Li2O2分解电位降至4.29 V,正极锂利用率提升12.9%。 Li2S具有高达1166 mAh/g的理论比能量,且与常见负极如石墨、硅基负极等匹配。尽管作为正极材料被广泛研究,但仍存在与碳酸酯类电解液不兼容、多硫离子穿梭效应、低电导率、空气不稳定等问题。Sun等人研究报道了将Li2S用作正极补锂材料的性能。基于化学转化反应制备得到Li2S/Co纳米复合材料,降低了Li2S的分解电位,同时提升了材料的环境稳定性。制备得到的纳米复合补锂材料具有683 mAh/g的充电比容量,添加4.8%Li2S/Co纳米复合补锂剂的磷酸铁锂半电池首周充电容量为204 mAh/g,循环稳定性明显提升。Zhan等人设计制备了碳包覆的Li2S并研究了其作为正极补锂剂的性能。将Li2S与科琴黑(KB)、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无水乙醇混合制备的补锂剂具有约1053 mAh/g的充电比容量。将补锂剂直接涂覆在磷酸铁锂极片表面,与石墨负极制备的全电池表现出和LFP半电池一致的首圈放电容量。 Li2Se同样具有高比容量,分解后无气体产生,且Se具有比S更高的电子电导率。Fu等人采用化学方法结合后续烧结,制备得到了Li2Se正极补锂剂,测试表明该补锂剂具有548 mAh/g的比容量。添加了7%Li2Se的NCM正极与硅碳负极组装成全电池,可逆容量和循环性能得到提升。Pan等人同样报道了Li2Se作为正极补锂剂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化学法制备的Li2Se补锂材料,组装LFP||石墨全电池,添加6%Li2Se后LFP||石墨全电池容量密度提升19.8%,循环100周容量保持率89.4%,与未补锂电池78.9%的容量保持率相比,循环性能实现明显提升。 LiF具有高比容量和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但离子/电子电导率低。此外,纯LiF的分解电位为6.1 V,远高于当前常见的正极材料体系电位。同时,LiF分解后会释放出有毒气体。为解决上述问题,Sun等人采用独特的化学转化反应方法,制备得到LiF/Co纳米复合材料,实现了纳米Co颗粒在LiF基体中的均匀嵌入。制备得到的LiF/Co纳米复合正极补锂材料在2.5~4.2 V区间内表现出516 mAh/g的比容量。添加4.8%的LiF/Co的LFP正极的首次充电比容量为197 mAh/g,比未补锂正极高出约20%。为了实现兼具稳定性和锂补偿容量的正极补锂材料,Du等人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转化反应的Fe/LiF/Li2O纳米复合补锂材料。通过将熔融锂与制备的FeOF粉末反应,制备得到Fe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Li2O、LiF基体中的纳米复合材料。该纳米复合补锂剂具有550 mAh/g的补锂容量,添加4.8%的NCM811正极与SiO/石墨负极组装的全电池可逆容量与未补锂电池相比提升15%,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88.4%,高于未补锂电池的循环容量保持率78.8%(图4)。 Li3P近年来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报道。Li3P具有高达1547.61 mAh/g的理论比容量,离子电导率高且易于脱出锂离子。Wang等人将红磷与Li-联苯反应制备得到Li3P,与rGO复合进一步提升电子电导率。添加了2.5% Li3P/rGO补锂剂的LFP正极与石墨负极组装成全电池,循环容量保持率与未补锂电池相比提升4%。值得注意的是,Li3P材料分解后产生的P,可以作为电池内的阻燃剂,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二元含锂化合物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优势,是补锂材料的有力选择之一。但在合成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熔融金属锂,反应合成过程需在惰性气氛中进行,部分二元化合物需使用到有机锂化溶剂,毒性大、安全性低且操作复杂,不利于实现大规模生产。此外,二元含锂化合物的分解电位较高,分解后在电极体系中有残留,且空气稳定性较差,需开展优化策略降低分解电位从而适应当前主流的正极材料体系。因此,二元含锂化合物在未来规模化应用中仍面临挑战。 3.2 三元含锂化合物 三元含锂化合物主要是由氧化锂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组成的锂盐,近年来受到广泛研究的有Li2NiO2、Li5FeO4、Li6CoO4等。Li2NiO2具有约320 mAh/g的充电比容量,可通过固相反应方法由Li2O和NiO制备合成。Li2NiO2在空气中不稳定,表面易与水和CO2发生反应。Kim等人制备了在空气中稳定的Al2O3包覆的Li2NiO2材料,具有420 mAh/g的充电比容量。用作正极补锂添加剂,当电压范围设置为2.75~4.3 V时,不可逆容量可达71%。将4%的Al2O3包覆Li2NiO2材料作为补锂剂加入到LiCO2正极中,可以补偿正极的锂损失,正极材料库仑效率达到100%(图5)。Park等人也报道了Li2NiO2材料作为正极补锂添加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该材料在首次充电时在3.5 V (vs. Li+/Li)下发生向非晶态的转变,这一转变电位也低于当前常见的正极材料体系。在首次充电中该材料分解后可释放出超过300 mAh/g的容量,在正极材料补锂剂中极具应用前景。 Li5FeO4材料具有870 mAh/g的理论比容量。Johnson等人研究了Li5FeO4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Li5FeO4材料,与锂片组装成半电池测试发现,该材料在3.5~4.5 V区间内可以脱去4个锂离子,贡献约690 mAh/g的容量(图6)。分解后产生的LiFeO2难以再进一步分解。针对硬碳、硅基负极等首次容量损失较大的材料体系,Su等人提出了将Li5FeO4材料作为正极补锂添加剂,并研究报道了其电化学性能。将Li5FeO4材料添加至LiCoO2正极并与硬碳负极组装成全电池,结果表明全电池容量提升14%,循环性能也实现提升。针对Li5FeO4材料空气稳定性较差这一问题,为进一步提升Li5FeO4材料的空气稳定性,Li等人设计制备了Li6CoO4材料包覆的Li5FeO4材料。制备而成的复合材料在充电至4.5 V时具有518.8 mAh/g的比容量,并具有良好的空气稳定性。在NCM811正极中添加5%的Li6CoO4@Li5FeO4复合材料,在全电池中正极可逆比容量可提升8.8%。Dose等人进一步探究了Li5FeO4材料作为补锂添加剂在硅基体系的性能表现。研究发现,Li5FeO4材料可在NCM523材料合适的电压窗口内发挥出约685 mAh/g的比容量。添加了Li5FeO4材料的NCM523/Si-石墨全电池与未加入补锂剂全电池相比容量提升54%,且同时提升了电池的倍率性能。 Noh等人报道了具有反萤石结构的Li6CoO4材料作为正极补锂添加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i6CoO4材料具有首圈充电的318 mAh/g的比容量以及13 mAh/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96%的不可逆容量使该材料成为理想的补锂添加剂之一。在LiCoO2正极中添加15%的Li6CoO4补锂剂,与SiOx负极组装成全电池,电池首次放电容量为133 mAh/g,高于未补锂全电池的放电比能量77 mAh/g。 Park等人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研究了Li2MoO3材料作为正极补锂添加剂的性能。Li2MoO3材料电压平台约在3.4 V,适用于当前常见的正极材料体系。当充电至4.7 V时,Li2MoO3材料表现出超过250 mAh/g的充电比容量,在后续的放电中可逆循环的容量低于30%。添加了Li2MoO3补锂材料的电池可逆容量与循环性能明显提升。Li8ZrO6材料单位晶格具有8个Li+的锂含量,具有良好的补锂潜力。在相对石墨负极4.8 V的电位下可释放出550 mAh/g的比容量。在LiNi0.5Mn1.5O4(LMNO)正极中添加5%的Li8ZrO6补锂材料,电池可逆比容量提升11%,循环容量保持率提升30%。同时,添加了补锂材料的LMNO半电池,电荷转移阻抗显著降低。 三元补锂材料主要为氧化锂和金属氧化物的复合材料,与二元补锂材料相比理论比能量较低。三元补锂材料的补锂电位适合当前主流的正极材料体系,是近年来正极补锂技术的研究热点,同时已在企业完成规模化生产及应用。然而,三元正极补锂材料在分解后会残存氧化物在电极体系内部,降低电池能量密度,同时残留惰性物质在电池内部形成多余物,可能会对电池后期使用造成负面影响。未来三元正极补锂材料的应用前景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3.3 有机含锂化合物 以草酸锂(Li2C2O4)、方酸锂(Li2C4O4)等为代表的有机锂盐,因其“自牺牲”特性,以及低成本、空气稳定等优势,近年来也在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容器中的正极补锂添加剂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早在2010年,Shanmukaraj等人提出了自牺牲型锂盐的概念,其中就初步探究了草酸锂作为补锂剂的电化学性能。Solchenbach等人在LNMO正极体系中研究了草酸锂的补锂性能。如图7(a)所示,草酸锂Li2C2O4材料在4.7 V (vs. Li+/Li)左右分解成CO2,释放出比能量约525 mAh/g。在LNMO/石墨全电池中加入2.5%或5%的Li2C2O4材料,全电池首次放电比能量提升约11%。与未补锂电池相比,在LNMO/Si-石墨全电池中加入5%的Li2C2O4材料,全电池循环89周后库仑效率仍未低于99.5%[图7(b)]。然而,Li2C2O4材料电子电导率较差,且分解电位偏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采用将导电剂或催化剂与草酸锂材料复合的方法来提升其应用前景。Fan等人采用超声混合和重结晶的方法,制备得到了Li2C2O4/CMK-3复合材料。与导电剂复合降低了草酸锂材料的分解电位(降低至约4.3 V),将Li2C2O4/CMK-3复合材料浆料涂在隔膜上,并应用在使用后回收的LFP正极全电池中,LFP正极得以修复。该方法为未来正极材料回收及正极补锂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方酸锂(Li2C4O4)因其比草酸锂更低的分解电位,近年来也成为有机补锂材料的研究热点。Arnaiz等人发现在锂离子电容器的活性炭正极中加入方酸锂可作为额外的锂离子补偿。方酸锂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空气稳定、不可逆容量高且分解电位与主流正极体系匹配等优点[图8(c)]。添加了方酸锂正极组装而成的软包装锂离子电容器循环48000周后容量保持率84.6%。Shen等人研究了片状方酸锂作为正极补锂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采用CMK-3作为导电剂的方酸锂材料,分解电位显著降低,氧化电位降低至3.93 V(vs. Li+/Li),表现出约450 mAh/g的比容量发挥[图8(a)]。将该种正极补锂材料应用于无负极的Si-C//S/pPAN软包电池中,可以实现循环300周容量保持率96.9%的循环性能[图8(b)]。Liu等人通过喷雾干燥方法成功合成了Li2C4O4-CNT复合补锂材料,显著减小了Li2C4O4的颗粒尺寸,并使其均匀分散在由CNT形成的导电网络中。测试结果表明,CNT的引入和喷雾干燥方法的使用显著提高了方酸锂材料的电化学活性,降低了其分解电位。添加了3%的CNT后,分解平台降低至3.9 V,充电比容量可达435 mAh/g,与其理论容量接近。由于Li2C4O4材料分解后只产生锂离子和气体,每个方酸锂分子释放出两个活性Li+离子,而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可在电池首圈化成后排出,不会增加电池的整体重量。因此,除去气体的质量,Li2C4O4的有效容量可以高达3845 mAh/g(金属锂的理论容量)。通过新型隔膜补锂方法,在电池全生命周期中起到活性锂补偿作用,为后续正极补锂材料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Jeowski等人合成了有机锂盐Li2DHBN,该材料具有365 mAh/g的理论比容量,具有低分解电位(<3.5 V vs. Li+/Li),且与碳酸酯电解液体系兼容。将该材料作为补锂添加剂加入活性炭正极中对石墨进行补锂,制备而成的锂离子电容器在2.2~4.0 V电压区间内循环可达25000次。 有机锂盐作为正极补锂材料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其他补锂材料相比,有机锂盐具有更低的分解电位,制备方法简单,对空气和水分稳定,且分解产物为气体,可在电池制备流程中排出。然而,有机正极补锂材料的补锂容量仍需提升,分解后产生的气体的排出工艺,以及产气对电极、电解液及界面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 4 总结与展望 采用补锂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循环稳定性,尤其是针对高比容量负极体系和长循环寿命电池体系,近年来受到研究者和产业界的广泛研究与关注。与前期发展较为成熟的负极补锂技术相比,正极补锂技术因其安全性、工艺兼容性等优势在规模化生产中展现出巨大优势。表1展示了本文综述的当前四类主流的正极补锂策略,对其基本性质、优势、挑战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和循环寿命提升是后续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补锂技术因其活性锂损失补偿的有效性以及高性价比,符合未来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其中以正极补锂剂添加策略为代表的正极补锂技术,因其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综合生产成本较低、与现有电池生产工艺兼容性好等优势,具有极大的商业化和工程化推广前景。当前已实现商业化量产的三元含锂化合物如Li5FeO4、Li2NiO2等补锂剂,因其可直接在正极制浆过程中进行添加,无需额外的生产设备/环境改造,具有与负极补锂技术相比的高安全性、与现有电池生产工艺的兼容性等优势,已在基于高镍三元正极/硅基负极体系的高端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石墨负极体系的大规模长寿命储能系统等场景实现应用,可显著提升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对于正极补锂添加剂,尤其是二元含锂化合物(复合物)、有机含锂化合物而言,满足电化学窗口匹配、补锂容量足够高、残留多余物少、产气少且易排出等要求是实现未来工业化应用的基本前提。放大到实际生产中,需对电池添加剂的电化学体系适配性、制作/使用流程、安全风险、生产环境及设备要求、工艺兼容性等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制定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技术路线;充分贴合添加剂的设计初衷,在添加量较少的低成本前提下实现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提升效果的最大化。 当然,正极补锂技术及补锂材料本身仍面临诸多问题,二元补锂材料虽然补锂容量高,但与金属单质的复合设计需考虑分解后产生的残留物以及产生气体的排出方法。三元补锂材料可以在保证补锂容量的同时兼顾合适的分解电位,但材料的残碱量、纯度、粒径控制等需进一步优化,且仍面临分解后残留电化学惰性的氧化物、产气、材料体积变化、材料结构改变等问题,对电池的倍率性能、后续长期循环或储存的影响未知;尽管当前对于该材料体系的优化改性方法以及补锂性能验证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未来仍需深入开展上述问题对于电池体系内离子/电子传输动力学、电极/电解质界面结构以及电极材料微观结构影响的机理研究。有机补锂材料合成方法简单、制备成本低、在空气中稳定,同时分解后仅产生气体,理论补锂容量高,但进一步降低有机补锂材料完全分解电位、分解后的气体产物对电池性能与电极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分解气体排出工艺等仍需开展后续研究工作。开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兼顾补锂容量、分解电位、化学稳定性以及电池制备工艺兼容性的正极补锂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总而言之,正极补锂技术仍是当前最具前景的补锂策略。持续开发面向实际产业应用的正极补锂材料及技术,深入研究正极补锂材料的引入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性能衰减机制,探究优化适用于正极补锂材料的电池制备工艺,对于正极补锂技术从实验室完成产业转化,真正走向产品应用具有关键意义。 通讯作者:梅悦旎(1994—),女,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设计技术。 第一作者:梅悦旎(1994—),女,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设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