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造血系统DNMT3A突变导致炎症性骨丢失》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06
  • 2024年6月4日,宾夕法尼亚大学George Hajishengallis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Clonal hematopoiesis driven by mutated DNMT3A promotes inflammatory bone loss的文章,揭示了由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基因突变驱动的潜能不确定的克隆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 CHIP)在促进牙周炎和关节炎等炎症性骨丢失疾病中的作用。

    CHIP的特征是在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中获得体细胞突变,导致表型改变的遗传上不同的白细胞的克隆扩增。通过全面的流行病学分析,作者证明DNMT3A CHIP与严重牙周炎患病率增加之间的显著关联,其特征是临床附着丧失和牙龈炎症增加。随后,作者使用携带杂合功能丧失突变Dnmt3aR878H/+(相当于人类热点突变R882H)的小鼠模型来探索这种关系的机制基础。作者发现,即使是临床相关的Dnmt3aR878H/+骨髓(BM)部分细胞(占10%)也可以驱动克隆扩增,从而产生高度炎症的骨髓和淋巴细胞。这种克隆扩增促进了自然发生的牙周炎症和骨丢失,同时伴有促炎细胞因子和破骨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此外,Dnmt3aR878H/+细胞的存在加剧了牙周炎和关节炎的实验模型,其特征是炎症细胞浸润增加、软骨侵蚀和滑膜增生。

    利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作者揭示了DNMT3A驱动的CHIP驱动的炎症病理的复杂细胞和分子机制。他们观察到,在突变环境中,不同细胞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信号传导概率增加。此外,R878H突变与破骨细胞生成增强有关,如破骨细胞前体和来源于Dnmt3aR878H/+细胞的破骨细胞的频率和丰度增加所证明。该研究表明,R878H突变不会损害na?ve T细胞向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分化,但会损害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Dnmt3aR878H/+Treg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会导致突变小鼠牙龈组织中Th17/Treg比率升高。因此,在突变环境中,IL-17(促破骨细胞因子)的中和或对中性粒细胞(IL-17的下游效应物)的清除减轻了炎症性骨损失。

    作者还发现R878H突变诱导成熟白细胞的整体DNA低甲基化,导致炎症途径、破骨细胞生成和mTOR信号传导的机制靶点的激活。利用这一发现,他们证明用mTOR抑制剂rapamycin治疗可以有效抑制Dnmt3aR878H/+造血细胞的克隆扩增,并逆转小鼠模型中的炎症性骨丢失。

    总之,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不仅确立了DNMT3A驱动的CHIP与炎症性骨丢失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揭示了这种关系背后复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HIP可能代表一种可治疗的适应不良造血状态,rapamycin是一种潜在的治疗干预措施,可以减轻DNMT3A CHIP突变克隆的适应性优势,并抑制其对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影响。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0492-6
相关报告
  • 《海马基因点突变导致“脾脏丢失”与“雄性怀孕”的协同进化机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取得了“基因单个位点敲除导致整个动物器官丢失”的创新性研究进展,揭示了海马基因tlx1的特异性位点突变(tlx1A208T)调控其脾脏丢失的遗传机制,并首次提出海马“脾脏丢失”与“雄性怀孕”协同演化的新观点。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基尔大学研究团队在免疫耐受研究层面进行了联合解析,相关研究成果“Immunogenetic losses co-occurred with seahorse male pregnancy and mutation in tlx1 accompanied functional asplenia”于12月9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在动物界中,海龙科诸多物种“脾脏丢失”这一复杂性状是脊椎动物最为特异的进化特征之一,也是当前国际学术界在鱼类演化领域所关注的焦点。海龙科鱼类具有“雄性怀孕”的独特繁殖模式,而作为“雄性怀孕”重要器官的育儿袋在进化过程中展现出了多种形式(Science Advances, 2021),并与哺乳动物的子宫呈现结构与基因的趋同进化现象(Nature, 2016;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在脊椎动物中,“雌性怀孕”已经独立进化了150多次,虽然这一繁殖策略为后代提供了明显的生存优势,但亲本在妊娠期间却一直经受着免疫耐受与免疫保护的权衡,即如何平衡亲本耐受与异体胚胎的免疫保护?在该研究领域,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免疫调控研究报道较多,而“雄性怀孕”繁殖系统作为在脊椎动物中的一个全新研究体系,其雄性怀孕与免疫系统的协同进化机理仍是未知。 动物进化多样性与免疫系统的复杂性是密切相关的。脾脏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马等物种缺少脾脏,这在脊椎动物中是非常罕见的特异进化事件;那么,海马脾脏丢失的遗传基础如何?其免疫系统上的缺陷与“雄性怀孕”繁殖策略之间的进化关系如何?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首先将海马与其他9个不同目的硬骨鱼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海马属中有1260个基因家族显著收缩。涵盖了多个免疫相关通路,如NOD样受体通路、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抗原处理和呈递等,基因丢失(gene loss)分析也同样支持这一结论。这一结果表明免疫相关基因家族的收缩或丢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海马免疫系统中的修饰,并可能与其“雄性怀孕”及育儿袋结构的特异进化有关。 研究团队进一步聚焦海马“脾脏丢失”的遗传与进化机制解析。全基因组谱系特异性突变(lineage-specific mutation)分析表明,18种海马T-cell leukemia homeobox 1 (tlx1)基因的homeobox结构域存在一个谱系特异性位点突变(即丙氨酸Alanine→苏氨酸Threonine,tlx1A208T)。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海马的近缘物种绿海龙(Syngnathoides)则保留有完整的脾脏,并且不存在该位点突变。 已有研究表明,tlx1是人、小鼠等脾脏发育的关键转录因子。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推测该位点的突变(tlx1A208T)可能是导致海马脾脏丢失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证实这一假设,团队利用模式物种斑马鱼实施了3次CRISPR/Cas9基因敲除验证,结果表明, 1)全基因tlx1敲除突变品系斑马鱼(tlx1 knockout)全部表现为先天性脾脏丢失(11/11),2)针对海马特异性位点的突变品系斑马鱼(tlx1A208T)亦出现脾脏丢失(27/27),3)相邻位点的突变品系斑马鱼(tlx1A207T)则有完整的脾脏(17/17),该结果精确验证了海马tlx1A208T位点的进化特异性和功能保守性。 众所周知,动物胎生过程中成功妊娠的前提是受精卵的顺利着床。尽管被母体免疫细胞识别,但母体-胎儿界面经历了免疫排异和免疫保护的动态变化,最终保障胎儿在子宫内正常发育。研究团队发现,在脾脏丢失的基础上,海龙科物种中许多涉及抗原识别和呈递、T/B淋巴细胞发育、补体激活等过程的基因均存在谱系特异性丢失或结构变异,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海龙科物种为了实现其怀孕过程而出现了关键免疫基因家族或部分调控通路的协同演化。 综上,该研究发现并证实了海马基因单位点突变(tlx1A208T)导致其脾脏丢失的假设,首次提出了海龙科鱼类“脾脏丢失”与“雄性怀孕”协同进化的新观点。相关成果拓展了学术界对脊椎动物繁殖过程中免疫系统适应进化的理解,并有望为医学上“无脾综合征”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研究团队刘雅莉副研究员、曲朦助理研究员、姜韩博士研究生等为共同第一作者,林强研究员、Axel Meyer教授和Olivia Roth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相关人才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计划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B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Immunogenetic losses co-occurred with seahorse male pregnancy and mutation in tlx1 accompanied functional asplenia.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338-7.pdf
  • 《炎症与骨骼生长有关》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liuq
    • 发布时间:2016-03-22
    • 患有进行性肌肉骨化症(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的老鼠和正常的老鼠相比,患有FOP的老鼠左后腿骨骼生长异常。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和应用中心(Center for iPS Cel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iRA)科学家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表明,炎症分子可能是骨骼发育异常的药物靶点。 FOP是一种稀有的且遗传性极高的疾病,这种病发生时,骨骼会在软组织中形成,如骨骼肌。因此,它也被称为石人综合症,因为患者的身体会僵化成雕像般的状态。它是一种遗传病, 但是患者在学龄前没有明显症状。通常表现为免疫反应或由创伤引发的疾病。有关FOP的研究比较复杂,因为获取创伤患者的细胞会刺激骨骼不规则地生长。出于同样的原因,去除多余骨骼的手术治疗不被推荐,因为这样只会导致患者在术后愈合期生长出更多的骨骼。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为我们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模型来研究这种疾病, 因为研究人员可以从非FOP的患者处提取细胞,然后重新编程为软组织细胞来进行研究。京都大学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和应用中心(Center for iPS Cel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iRA)的研究人员,利用这一策略来重新编程FOP患者的细胞,并寻找可以解释该病如何被触发的候选分子。研究人员集中研究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BMP可以刺激骨骼在骨折或断裂后愈合。然而,FOP患者的BMP表现非常活跃。“有两个流行的理论”,参与这项研究的CiRA副教授Makoto Ikeya解释道,“其中一个的BMP信号总是很活跃。另一个的BMP信号在被激活时显示异常强烈”。 为了发现治疗FOP的药物,科学家们通常集中研究BMP信号分子。然而,来自Junya Tochuchda 教授实验室的CiRA研究人员则观察炎症相关分子,而不是寻找Activin-A作为候选药物靶标。“因为病人通常在创伤或发炎后表现出FOP症状,我们认为这将是一个好方法,” Ikeya说道。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科学家们发现, 只有发生FOP基因突变的细胞会通过大幅增加BMP信号来回应活化素A。而且,将这些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并用活化素A刺激,会导致骨骼异常。 该研究的另一个作者,CiRA教授Junya Toguchida认为,炎症和骨骼形成之间的关系的发现,为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的模型为药物发现和骨骼形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