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再生农业″答卷:拜耳梨树耘远农场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17
  • 秋风送爽,丰收正当时。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再生农业,生生不息——梨树耘远农场主题研讨会暨丰收测产活动″在吉林省拜耳梨树耘远农场成功举办。产学研各界专家、行业伙伴、一线农户等齐聚黑土地,深入交流再生农业,并亲临田间见证其价值,感受丰收的喜悦。拜耳″提质增效、以少产多、丰产复苏″的再生农业模式,正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焕发勃勃生机。

    拜耳耘远农场(Bayer ForwardFarming)是拜耳发起的全球性可持续农业示范项目,于2021年落地中国。据该项目负责人李霈旭介绍,梨树耘远农场是拜耳在华布局的第三家耘远农场,自2025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拜耳携手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辽宁东亚种业、吉林师范大学、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本土合作伙伴,将拜耳丰富的再生农业经验与当地特色的″梨树模式″深度融合,在农场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宽窄行轮作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应用了生物育种玉米与配套的全程植保解决方案。

    在10号的主题研讨会上,拜耳作物科学业务拓展总监郭京萍在开场致辞中表示  ,拜耳推动再生农业,就是希望能将传统的消耗型种植模式转变为主动修复、提高生态平衡的种植过程。在中国,拜耳致力于通过耘远农场平台,集众方之力,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再生农业。

    在当前中国大力推进可持续转型的战略背景下,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已成为重要的政策方向。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站长李保国在主题演讲中分享到,再生农业是资源保护型的,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种子与植保技术,科学管理,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效率,这是拜耳和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的共同追求。这一模式有政府引导,也需要科学界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标杆示范,最终服务合作社与农户。

    多方合力,探索再生农业共赢新模式

    圆桌座谈环节,来自学界与产业的嘉宾以″再生农业,生生不息″为主题,围绕各方在再生农业系统中的角色定位、耘远农场合作模式的重要价值、再生农业规模化推广的潜力等议题分享深刻的见解,表达了依托耘远农场进行合作示范,造福农户的坚定信心。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永华表示,生物育种技术与草甘膦除草剂的结合,为实现少耕免耕,促进再生农业落地提供了新的路径。希望借助拜耳耘远农场的国际化平台和学界科研力量,赋能更多农户。拜耳作物科学高级农艺师张莉莉则表示,针对特定作物的系统植保解决方案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难题,实现提质增产,另一方面有助于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拜耳将携手各方做好再生农业示范,让技术更多地受益农户与土壤环境。

    梨树耘远农场合作伙伴吉林师范大学在项目中承担了土壤测量等重要工作。吉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刘吉平在发言中表示:″耘远农场的再生农业理念与吉林师范大学的科研方向高度契合。我们坚信依托科技赋能与产学研的高度融合,能够在提升作物产能的同时,持续强化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资源保护。″

    耘远农场的实践,也正是拜耳再生农业理念价值的最佳印证。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雨表示, 通过与拜耳、农大这些权威机构的合作,合作社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合理高效地使用农药化肥,提升作物产量品质。这让我们对科学种植与再生农业充满信心和底气。

    研讨会后,嘉宾参观了全国首家以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中国黑土地博物馆及照片展。通过深入的讲解与展示,系统地了解了黑土地的特性、利用现状以及保护黑土地的实践经验,切身感受到″梨树模式″对再生农业的实践意义和对农户带来的实际价值。

    田间测产,见证综合方案卓越成效

    活动期间,嘉宾们深入梨树耘远农场田间,对应用 ″拜耳更多玉米″ 全程植保解决方案的″东单1331D″示范田进行了实地测产1。测产结果显示,耘远农场示范田平均每亩实收鲜粒籽重1303.24公斤,粒籽含水量为26.08%,折合籽粒标准含水率14%后实收亩产为1120.2公斤。示范区块产量相比农户往年平均每亩增加200多公斤,这一增收效果让合作社监事、农场主张文镝的喜悦溢于言表:″使用拜耳全程解决方案后,这片地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基本没有杂草,种子、植保方案和土壤保护一起,为我们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

    随着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拜耳旗下经典除草剂品牌农达®与达迈®正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与协同价值,也让少耕免耕的再生农业举措得以真正落地。在梨树耘远农场中,农达®与辽宁东亚种业耐草甘膦玉米品种 ″东单1331D″ 以技术协同,为提升玉米品质与产量助力。未来,拜耳将持续开拓农达®等产品的差异化价值,为传统市场和耐草甘膦玉米市场的农户持续提供定制化的方案和服务。

    拜耳″再生农业,生生不息″ 梨树耘远农场主题研讨会暨丰收测产活动,是产学研用各方协同探索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本次活动虽已落幕,但再生农业的种子已在这片黑土地上深深扎根。未来,拜耳将携手各方合作伙伴,持续探索再生农业的有效路径,为中国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5983.htm
相关报告
  • 《有机农业支持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2-25
    • 回顾性研究--“二十一世纪的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被自然植物学报二月刊以封面刊出,该研究共同作者为华盛顿州立大学土壤和农业生态学终身教授雷甘纳德和生态学博士乔纳森那里。这一研究首次通过美国国家科学院确定的四个可持续性目标:生产力、经济、环境和社会福祉,对有机和传统农业进行了比较,分析了40年有机农业研究。 “数以百计的科学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应在养活这个世界中发挥作用,”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雷甘纳德说。“30年前,只有几个对有机与传统农业进行比较的研究。在过去的15年中,这些研究已经飞速增长。”有机生产目前仅占全球农业用地的百分之一,尽管近20年来已经在快速增长。 批评者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有机农业是低效的,从而需要更多的土地来产生同样数量的食物。回顾性研究论文阐述了有机产量可以高于传统耕作方法的案例。 “严重干旱条件可能会因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加剧,但有机农场有高产量的生产潜力,因为有机耕种的土壤有较高的持水力。”雷甘纳德说。 然而,即使产量可能较低,有机农业对是农民也是较有利可图的,因为消费者愿意支付更多。价格上涨可以作为补偿农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避免环境损害或外部成本的一种方法。 回顾性报告中,大量研究也证明了有机生产的环境效益。总体而言,有机农场更倾向于储存更多的土壤碳,有更好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有机农业产生更少的土壤和水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的能源效率更高,因为它不依赖化肥或杀虫剂。它也与植物、动物、昆虫和微生物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生物多样性增加了自然提供的服务,如授粉和提高农业系统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 甘纳德和生态学博士乔纳森那里表示,没有任何单一类型的农业可以养活世界。相反,我们需要一个平衡的系统,“混合有机和其他创新的农业系统,包括农林、综合农业、保护农业、混合作物/畜牧和还未被发现的系统。” 雷甘纳德和沃切特建议改变政策以解决阻碍有机农业的发展障碍。这些障碍包括转到有机认证的成本、劳动力和市场准入的缺乏以及缺乏适当的基础设施用于存放和运输食品。需要法律和金融工具以鼓励采用创新、可持续的耕作方式。
  • 《欧盟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袁雪
    • 发布时间:2024-11-12
    • 欧盟通过多年的政策引导,立足欧盟自身内部差异和农民需求差异,加强智慧农业的理念创新与技术适应性,形成与欧盟各个区域相适应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并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提高不同主体数字技能应用能力,使其智慧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精准锚定内部差异 区域集群发展智慧农业。 欧盟地区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农情各不相同,因此,欧盟需要考虑自身地区间的差异发展智慧农业。 依据欧盟区域特征,差异化发展智慧农业。欧盟各成员国和区域之间的差异,促使欧盟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具有巨大的农业生产潜力,但欧盟成员国所涵盖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各个成员国可能有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的农业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经济状况。因此,考虑复杂的农业生产情况,欧盟整合农情相似的成员国,采取区域集群的方式,并在满足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中“公共卫生和动植物健康、环境、动物福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差异化发展智慧农业。为了充分解决差异化的问题,欧盟通过重点项目连接各个区域内部的数字创新中心、能力中心、大学农业研究机构、试验站、农场、推广机构等组织,涉及欧洲耕地作物、畜牧业、水果、蔬菜、水产养殖5个农业生产部门,设立了28个旗舰创新实验室,将智慧农业技术提供者和区域农户联结在一起,解决区域的农业挑战,满足相对应区域的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同样采取此方式的还有欧盟农业机器人开发项目。这一项目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生产特征和种养类型划分区域,研发适宜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农业机器人,以应对欧盟面临的农业劳动力缺失的问题。 在满足区域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提下,欧盟鼓励跨区域互相交流,形成泛欧洲化的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生态。鉴于没有单独一个研究机构能够在智慧农业所有领域成为领跑者,需要不同数字创新中心和能力中心相互联系,有效利用欧盟资源,通过不同数字创新中心之间的互补,相互提供不同的智慧农业创新测试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以刺激进一步的创新。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欧盟农业部门智能化转型,其重点项目还通过开放式选拔,吸引智慧农业技术提供商进行技术研发,提供70%~100%的项目资金,帮助技术提供商度过智慧农业技术研发的生命周期,以促进欧盟整体区域智慧农业的创新,形成欧盟农业创新生态。 重视欧盟农户差异加强智慧农业技术适用性。 欧盟在加强区域内部的智慧农业创新的同时,还注重农民的差异,包括农户的规模差异和种养差异,研发相适应的智慧农业技术,以促进欧盟农户对智慧农业技术的采纳,从而优化不同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并进一步通过使用智慧农业技术而提高环境效益。 欧盟农户之间、农场规模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促使欧盟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发展智慧农业。从农场规模上来看,欧盟大农场比例虽然只占了3%,却拥有欧盟53%农业用地面积,而欧盟小农场比例为93%,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30%。自动导向系统在中欧和北欧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帮助大农场实现了利润最大化。除此之外,针对智慧农业应用过程中的新增成本和中小规模农场主的认知偏差与操作困难,欧盟积极探索小农发展智慧农业的路径方式。特别是在欧盟东扩过程中,大量中小型农场涌入,成为欧盟发展智慧农业必须要着重考量的一部分。 欧盟本身具有成熟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熟的工业体系,使之能根据欧盟内部的种养差异,研发适宜智慧农业技术。欧盟在实施2014至2020年共同农业政策时,依托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二支柱(欧盟农业农村发展基金),并协同“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了不同作物智慧农业技术的开发,涉及不同动植物农业机器人、动植物生长模型、图片成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注重农业创新技术和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不断开发智慧农业前沿技术,还兼顾开发成本低、包容性强的智慧农业技术,并通过众多项目实地检验了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同时欧盟还开发了一系列智慧农业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帮助不同的欧盟种养户评估采纳智慧农业技术的效益。 线下线上平台双开放定制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欧盟依托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研发了众多的智慧农业技术,但是农户依据自身区域特征选择科学有效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成为重要问题。欧盟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制定了欧盟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定制方式。 欧盟鼓励农民、顾问、工业界、智慧农业专家和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克服智慧农业方案的复杂性。为了克服不同区域农户面临的技术、社会、环境、监管和经济等因素阻碍,定制符合农民需求的个性化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欧盟采取多元主体合作的方式,协调智慧农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通过地区创新中心线下平台,召集各个主体参与智慧农业专题探讨,从探讨中确定农户对智慧农业技术使用的障碍和需求,制定完善的以农民为中心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智慧农业专家和顾问帮助农户识别具有高性价比的智慧农业种养解决方案,发展农户使用和推广智慧农业的方案。同时,农户的需求为工业界的技术供应商提供识别具有商业潜力的发展方向,为技术供应商升级智慧农业服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而农户最终的反馈为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明确了智慧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为了有效应对欧盟内部复杂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需求,充分发挥欧盟智慧农业的大量研究成果和商业应用,形成直接使用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清单。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接轨智慧农业。 欧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保障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求,防止区域间的数据鸿沟进一步加深,提高农民与外界互通互信的能力,方便其获得智慧农业技术解决方案,并通过开放、低成本、包容性的智慧技术平台,普惠欧盟农民。 建立基础设施,满足智慧农业发展条件,弥合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智慧农业的设备使用,以及通过设备收集—储存—应用数据这一个过程都需要高速率的网络带宽。例如,精准种植要求带宽在每秒60兆比特及其以上速率才能有效运行,并需要能够完全覆盖耕地。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避免偏远地区的农村和农民陷入“数据鸿沟”。 通过联结不同信息基建设施,搭建低成本包容性智慧农业平台,收集农业数据,提高农业数据附加值。为了使所有农民都受益于智慧农业,欧盟开放了哥白尼和伽利略卫星系统,建设FaST农业免费开源数据平台,解决农场结构差异和整个欧盟制定的解决方案的零散化问题,为整个农户提供决策支持系统,消除大小农户之间获得数据的差异。同时,FaST平台可以通过农户上传的土壤、作物、气候等数据,并依靠平台算法,优化农户水肥的投入,解决了依赖静态数据而进行的农业生产行为。在减少成本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实现了欧盟所规定的环境法律法规。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发成本低、包容性强的智慧农业平台,欧盟进一步挖掘农业数据的潜力,不仅实现了数据共享和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互操作性和集成性,还通过“动态”的数据方式促进了欧盟农民有益于环境生态保护的行为,提高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包容度,减少了数字排斥的现象。 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2019年4月,欧盟24个成员国与英国签订了《欧洲农业和农村地区智能和可持续数字未来宣言》,旨在实现更加智能和更可持续的未来农业,并制定了涉及数字技术创新、新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数据汇集与共享机制的智慧农业支持政策,以确保欧盟智慧农业处在前沿。此外,欧盟通过共同农业政策以及各成员国的农村发展方案,规定了成员国可提供的智慧农业支持方式,鼓励成员国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农业数据,并为中小型农场设计易于使用、负担得起、维护成本低的智慧农业设备。为了防止小农户可能因为缺乏知识和投资资金而无法跟上新技术的步伐,从而导致大小农户之间“数据鸿沟”的加剧,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传播智慧农业的创新知识,为中小型农场提供了更好的农艺数据和智慧农业技术支持,并通过各项计划对农户和智慧农业研究人员给予资金支持以支持智慧农业发展。 智慧农业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颠覆性创新,大量数据从传感器、农业机械产生,并最终汇聚到高科技供应商手中,对欧盟农户带来了技术风险,特别是对小农户。高科技供应商通过对小农主体的数据分析,可能会加剧小农户对这些公司的依赖,威胁欧盟小型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欧盟推出了《欧盟农业数据共享行为准则》,阐明了分享农场和农业生产链产生数据的一般原则和合同关系。该准则界定了农业数据获取和使用的权利,是欧盟承认和保护农业数据价值迈出的重要一步,保护了中小型农场的数据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