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等机构开展的一项关于海底采矿作业造成水下噪音污染的研究发现,在温和的天气条件下,仅一个矿井发出的噪音就可以传播约500公里,这可能会影响到在深海栖息的尚未被研究的物种。如果多个矿场同时运转,也可能产生累积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由于缺乏阳光,许多深海生物可能会利用声音来导航、交流、寻找交配对象、定位食物、探测捕食者和其他危险信号等。实验模型表明,采矿噪音可能对远超过实际采矿地点的区域产生影响,甚至包括根据采矿法规规定不受采矿影响的保护参照区。研究还发现,仅仅一两个水雷发出的噪音就能轻而易举地影响到附近的试验性控制区域。由于有很多未知因素,研究人员需要仔细比较这些保护参照区和正在进行采矿的区域,以便了解采矿的影响。但噪音会跨越保护区和矿区之间的界限。
矿业公司已经在测试小型深海采矿系统的原型,但是目前尚未分享水下噪音污染的测试数据,因此,该研究使用了工业活动的噪音水平作为基础数据,如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船舶和沿海疏浚船噪音。一旦有了数据,深海采矿的真实噪音水平可能会有所不同。研究人员认为真实的噪音水平更有可能比测试数据高,而不是低,因为实际的海底采矿设备要比测试设备更强更大。
对研究人员来说,预估未来设备和装置的噪音是不小的挑战,但也无需等到设备投入使用后才能测试噪音。通过在工程设计阶段确定噪音水平,可以更好地为应对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做准备。(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