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团队开发新方法,助力锂金属电池性能表征与开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5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在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表征锂金属电池性能的简单有效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锂金属电池储能潜力是当前锂离子电池的两倍,若能实现其潜力,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翻倍,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运行时间也将延长。但要达成这一目标,控制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于电极上的沉积形态(锂的形态)是一大关键挑战。锂沉积均匀时,电池循环寿命更长;反之,会形成针状树突结构,刺穿电池隔膜,导致短路和故障。

    此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目视评估显微镜图像确定锂沉积物均匀性,然而这种方式导致实验室间分析不一致,不同研究结果难以比较。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团队(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学院化学与纳米工程系教授刘平领导,第一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珍妮·尼古拉斯)开发了一种简单算法,用于分析锂在 SEM 图像中的分布均匀性。

    SEM 能将 3D 表面特征捕捉为 2D 灰度图像,为电池研究提供详细图像。使用新方法时,团队先拍摄电池电极的 SEM 图像并转换为黑白像素,白色像素代表样品中最顶层锂沉积物,黑色像素代表基底或非活性锂。将图像划分为多个区域后,算法计算每个区域白色像素数量,进而得出弥散指数(ID)。ID 越接近零,锂离子沉积越均匀;数值越高,均匀性越差,锂离子聚集程度越高。

    团队先在 2048 张已知粒度分布的合成 SEM 图像上验证该方法,ID 测量值与真实分布一致,证实其准确性。随后应用于真实电极图像,分析锂形态在不同循环条件下随时间的变化。发现随着电池循环,ID 值增加,表明锂沉积更不均匀,同时锂沉积所需能量增加,这是电池性能下降的迹象。此外,在电池失效前,内径会持续出现局部峰值和下降,可作为短路的早期预警信号。

    该方法的一大优势是便捷,电池研究人员已广泛应用 SEM 成像技术,可利用此简单算法,根据已收集数据计算出 ID,将分析提升到新水平。这一进展有望加速开发更安全、更持久、能量密度更高的电动汽车和电网级储能电池。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innovation/19434.html
相关报告
  • 《韩国研究人员开发新方法提升钠离子电池寿命与性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0
    •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通过在电池电解质中引入锂盐来提高钠离子电池(SIB)寿命和性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在电解液中添加六氟磷酸锂(LiPF?)后,电池在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92.7%的容量,较之前报道的同类电池通常80%的容量保持率有所提升。 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ETI)和江原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新闻稿中表示,在电解质中添加LiPF?可显著改善硬碳阳极上坚固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层的形成,且添加LiPF?的电解质的可扩展合成凸显了其在实际SIB应用中的潜力。 钠离子电池正被探索作为锂离子技术的替代方案,其优势在于全球储量丰富且成本低于锂,可能适用于大规模储能,而大规模储能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必需的。然而,SIB的商业化发展面临着与电池组件随时间衰减相关的挑战。 由Ji - Sang Yu教授和Hyun - seung Kim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锂盐添加剂通过双重作用过程改变电池的内部化学性质。 在负极保护方面,锂盐的存在有利于在硬碳负极上形成更稳定的SEI层,该保护层比标准的钠基SEI溶解性更低,从而减少电解质的分解。在增强阴极方面,锂离子掺杂在O3型阴极的表面,形成了研究人员所称的“锂离子柱”。新闻稿称,O3型阴极表面轻微掺杂锂离子形成了一种结构增强体,起到支柱作用,防止层状结构坍塌,并减少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产生。坚固SEI层的形成和O3型阴极表面的稳定显著提高了循环性和容量保持率。 使用差示电化学质谱法进行分析表明,二氧化碳气体释放量减少,这是电解质降解的指标。利用显微镜技术进行的循环后检查显示,阴极结构得到保留,阳极上的SEI稳定。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电解质的可扩展合成为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指明了方向。这项研究有助于持续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钠离子电池技术,以实现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新闻稿总结道,这项研究获得的见解可以指导开发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钠离子电池技术。
  • 《加州大学团队开发AI驱动的Wi-Fi心率监测技术Pulse-Fi》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刘飞
    • 发布时间:2025-10-06
    •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Pulse-Fi的新型心率监测技术。该技术利用环境Wi-Fi信号,通过分析心跳引起的信号微小变化,实现非接触式、低成本的心率监测,误差率<1.5 BPM,性能媲美专业传感器。 该技术利用环境Wi-Fi信号监测人的心率,通过算法滤除背景噪声,捕捉心跳导致的Wi-Fi信号幅度变化,并由一个可在树莓派或ESP32微控制器上运行的AI模型进行实时心率估算。 Pulse-Fi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Katia Obraczka教授及其团队开发,具有低成本、易于部署的优势,并且无需佩戴设备。Obraczka教授指出,连续跟踪生命体征(如心率)可以帮助识别健康问题,例如压力、脱水、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然而,现有的可穿戴设备监测方法可能不适、依从性差且成本高昂;基于摄像头的远程无接触方法虽然可行,但在光线不良条件下效果不佳且存在隐私问题。 Pulse-Fi通过过滤背景噪声并检测由心跳引起的Wi-Fi信号幅度变化来工作。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能够在简单计算设备(如Raspberry Pi)上运行的AI模型,该模型读取过滤后的信号并实时估算心率。他们在两个不同实验中测试了该方法,并在2025年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此技术展示了Wi-Fi信号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巨大潜力,可能对推动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