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提出全新燃料电池数字化设计方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3
  •  新华社天津12月5日电(记者张建新、白佳丽)记者5日从天津大学获悉,天津大学焦魁教授团队通过高精度数学建模,提出了全新燃料电池数字化设计方法,可快速提出、优化燃料电池设计方案,提升电池性能、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研发成本。相关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发表。

    据介绍,燃料电池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因洁净、高效、无污染特点备受关注。其中,氢燃料电池由于零污染与高效率特质,已逐渐应用于公共交通、船舶等多种应用场景。但过去受制于成本问题,相关产业链尚未“大展拳脚”。

    焦魁介绍,当前相关厂商面临缺少商用燃料电池的高效高精度仿真模型与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段,以及创新性的电池设计方案等难题,对燃料电池功率密度提升与成本控制造成了阻碍。“研究燃料电池内部机理并优化设计,对推动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非常重要。”焦魁说。

    焦魁教授团队在燃料电池设计理论与方法领域建立了高精度仿真模型,并对电池结构进行优化。团队提出一种适用于商用燃料电池的设计方法,计算效率较传统三维模型提升10至20倍,可快速提出多种电池设计方案,缩短研发周期。

    使用这种新方法,团队开展了严谨的验证工作。结果表明,所有的仿真趋势与实验趋势都高度一致,证明了模型在性能与机理层面所具备的高精度预测能力。

    这种设计方法还能优化燃料电池的分配区结构,让电池性能获得显著提升。“以氢燃料电池为例,我们使用这种新方法设计的燃料电池,研发周期可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飞强表示。

    据了解,此次提出的数字化辅助设计方法具备通用性,能够应用于任意商用燃料电池,此外还可拓展至其他电化学装置领域,如锂电池等。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4/12/06/detail_20241206190630.html
相关报告
  • 《UD研究人员提出燃料电池生产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31
    • 据国外网站报道 :由于特定几何形状和电子特性限制,催化剂的效率取决于其活性部分的数量和质量。对这部分结构进行工程设计是一个艰巨而低效的过程。现在,特拉华大学( UD )的研究人员已经彻底改变了科学家设计催化剂结构的方式。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期刊 “自然化学”( Nature Chemistry )上,该研究成果为管理高度结构敏感的化学物质建立了一种新方法,以便在考虑催化剂稳定性的同时实现最高的活性。    据 U D 研究人员的说法,他们的方法与众不同的是材料合成的简化。该方法使用计算机在催化剂表面产生微观变化或纳米缺陷。这一过程是自动化的,有助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合成,且所产生的化合物更稳定。计算是从一个小尺度开始的,在此次研究中,尺度为量子级。使催化剂表面发生变化的目的是调整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以减少反应进行所需的能量。催化剂越活跃,电流就越高,反应也就越快,燃料电池的性能也就越强。    研究人员使用氧还原反应( ORR )过程证明了他们的新方法的有效性,该过程通常用于在燃料电池中产生动力,用于交通和运输。由于氧气在大气层中充足,因此 ORR 是生产不排放二氧化碳( CO 2 )的便携式电源的理想方法。    该研究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高级科学计算研究办公室和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的支持。
  • 《我国首台空间应用燃料电池升空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14
    • 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空间站“T”字构型完成后的首次货运任务。飞船上搭载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载荷,计划开展我国首次燃料电池空间在轨试验。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发展,载人探月任务会面临月夜长时间无太阳光照等情况。如果采用传统储能发电系统,会造成探测器重量的大幅增加,无法满足载人探月任务的能源系统需求。因此,亟须研究并采用新的能源系统,支撑载人航天任务的正常实施。 为了解决航天器的月夜长时间工作问题,研制团队通过大量调研分析,把目光锁定在具有较高比能量的氢氧燃料电池上。 基于燃料电池的再生能源系统,其比能量是目前可充电电池的数倍。从未来载人航天任务的适应性来看,燃料电池还可以与推进、热控、环控等分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于2011年开始了适用于空间微重力环境的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研究,研制团队联合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通过多年攻关,突破了宇航燃料电池静态排水、空间环境水气热管理、系统稳态控制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空间应用燃料电池工程样机。 燃料电池系统在工作中涉及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特别在气—液—固多相界面上,反应过程十分复杂。由于落塔试验或抛物线飞行试验只能在极短时间内模拟微重力或弱重力环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无法充分获得燃料电池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运行数据和信息,因此需要开展太空实验,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此次搭载任务,将验证燃料电池在微重力等空间环境下的运行特性规律,掌握微重力等空间环境对燃料电池运行条件下的参数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后续宇航燃料电池应用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推动宇航燃料电池应用发展,为我国载人探月任务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素材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