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谐波对电缆终端表面热点形成的影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5
  • 对于非线性应力控制型电缆,高频谐波会导致电缆半导电层截断位置处的局部电场强度增大、总功率损耗密度增加,从而在电缆终端表面形成过热点;对于应力锥型电缆终端,由于材料的电导率受谐波频率变化的影响不大,总功率损耗密度也很小,因而其发热并不严重,没有热点出现。

    目前,随着城市电力电缆使用量的快速增加,与之配合使用的电缆终端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电缆终端却是电力电缆线路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电缆终端击穿甚至终端炸头的事件时有发生,电缆终端的运行和维护成为困扰电力运行单位的一大难题。

    伴随着最近几年的发展,交-直-交供电系统的应用,尤其是一些高压、大功率等非线性电力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加之接受端系统设备复杂性的增加,特别是一些大容量和非线性负载的使用,加剧了电网系统中的高频谐波等一系列问题。谐波电压中含有众多的高次谐波成分,高频谐波使设备的绝缘问题变得严重,导致设备出现热故障、击穿故障和过早损坏等一系列问题。

    为理清高频谐波对电缆终端表面热点形成的影响,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公司、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赵庆杰、史磊、柴斌,在2022年第5期《电气技术》上撰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电缆终端建立其电-热耦合场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利用COMSOL仿真软件对电缆终端表面热点现象进行电-热耦合场有限元仿真,从而深入理解电缆终端表面热点受高频谐波变化影响而出现的特征,理清谐波频率对电缆终端内部瞬态电场及表面热点的具体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本课题所使用的电缆终端为SG型电缆终端和GEO型电缆终端。其中SG型电缆终端的非线性应力控制层材料主要成分是半导电材料,其主要作用是疏散外半导电层截断处集中的电场,当外半导电层截断处的局部电场强度增大时,其所对应的电导率成指数规律增加,有助于电场能量的释放。GEO型电缆终端利用应力锥的几何结构特点将电场分散到整个锥形结构上,能够有效控制电场强度。两种电缆终端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两种电缆终端简化模型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在不同谐波频率作用下对两种类型电缆终端的电场强度及总功率损耗密度的仿真分析可以得出,对于SG型电缆终端,电场强度最强处在其半导电层截断处附近,同时,在此处的电场畸变比较严重,总功率损耗密度最大,发热也比较严重,因此,此处极易形成局部热点。

    随着谐波频率的增大,SG型电缆终端处的局部功率损耗密度不断升高,特别是总功率损耗密度成指数关系升高。而对于GEO型电缆终端,由于其材料的不同,电导率受谐波频率变化的影响并不大,因而总功率损耗密度也不大。

    另外,随着谐波频率的增加,SG型和GEO型电缆终端的电场强度及总功率损耗密度均在增加,并且SG型电缆终端的总功率损耗密度在增长率和数值上要明显高于GEO型电缆终端,使SG型电缆终端具有明显的热效应。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24006.shtml
相关报告
  • 《等离子体所在低频谐波检测及抑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27
    • 近期,等离子体所电源及控制工程研究室在国际能源高水平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发表题为“A new hybrid filter based on differential current control method for low-order harmonic suppression in Tokamak power system”的研究性论文(DOI:10.1002/er.3829),系统阐述了在低频谐波检测及抑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低频谐波主要由EAST电源系统快速响应等离子体控制需求的不对称触发产生,且经系统中的容性元件进一步在电网侧传导放大,污染供电环境且严重影响装置中的谐波敏感部件如高频电源、测量系统等的正常运行。随着未来托卡马克装置电源功率的大幅提升,其低频谐波问题将更加突出,影响更为恶劣。课题组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汇总及方案调研,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参考复合矢量控制算法的新型混联方案,针对性地优化了控制策略,并通过谐振注入的方式使低压有源滤波器实现在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应用提供了技术和工程参照。   该研究得到了EAST团队以及合作者的大力支持,并且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er.3829
  • 《半导体所集成技术中心在高频声表面波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5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张金英副研究员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多个研究小组合作,在高频声表面波特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声表面波器件是近代声学中的表面波理论、压电学研究成果和微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在物联网、雷达探测、传感检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目前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等需求不断向高频波段拓展,声表面波器件的工作频率不断被刷新。但随着频率的提高,信号衰减急剧增大。如何保证声表面波器件在高频段工作时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此背景下,半导体所张金英副研究员与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硅衬底上生长了金刚石膜和氮化铝薄膜,成功制备了一种嵌入式电极结构的声表面波器件。研究发现,该器件可高效激发出高达 17.7 GHz 的 Sezawa 模式的声表面波,比传统电极结构声表面波器件的输出功率提高了 10.7%. 该项工作为声表面波器件往更高频率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方案。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探索研究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资助。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期刊上,并被选为 Featured Article ,刊登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国防科技大学陈书明教授与张金英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来自华盛顿的美国物理联合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 AIP )的记者对张金英副研究员进行了采访,并新闻报道了这一最新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