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育龄群众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11-11-10
  • 目的了解上海市育龄群众对性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方法,在卢湾、徐汇、闵行3个区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育龄群众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并对知识态度进行量化评分,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综合知识得分及态度得分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 500名对象,男性615人,女性885人,43.1%为20~25岁。研究对象的性病/艾滋病综合知识均数为52.17分,其中低于60分者占62.4%;对性病/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低。综合知识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学历、职业、月收入、户口性质及性生活状况是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对象对性病/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歧视。性病/艾滋病态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学历越高,对性病/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歧视越低;知识得分越高,对性病/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越低。结论进一步加强对育龄群众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教,对学历较低、收入较低、农村的对象应重点宣教,普及性病/艾滋病的知识,从而改变他们对性病/艾滋病的歧视态度。
  • 原文来源:http://jms.fudan.edu.cn/qikan/manage/wenzhang/20110203.pdf
相关报告
  • 《女性性工作者和男男性行为者对经网络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3-05-28
    • 目的 了解女性性工作者(FSWs)和男男性行为者(MSM)对通过网络获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新疆、四川、广西、重庆四省区市FSWs和MSM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获得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结果 网络是MSM的首选途径,超过总人数的80%;对FSWs,通过网络获得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者分别占27.54%和31.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地点和每周性服务次数是FSWs通过网络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影响因素;民族、年龄、文化程度、是否通过网络寻找性伴是MSM接受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结论 MSM对网络传播的可接受性强,经网络获得健康教育的效果较好.针对不同FSWs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以获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
  • 《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2-12-12
    • 了解流出地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对此人群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县某所劳务培训和输出机构所有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设计结构式问卷,匿名,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填写后当场装入信封回收。共收回问卷1 800份,有效问卷1 712份。利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为18.0%,其中过去3个月中性行为从未使用过安全套的占27.3%,有多性伴者占30.8%,有过商业性行为者占31.0%,有过使用毒品经历占9.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为25.1%;同伴环境较差;(2)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与艾滋病知识得分、性关系中能谈论安全套相关;发生多性伴行为与年龄、朋友中有多性伴者、对多性伴的态度、主观规范相关;发生商业性行为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家庭住址、朋友中有发生商业性行为、主观规范、商业性行为意向相关;静脉吸毒与年龄、艾滋病知识得分、朋友吸毒、主观规范、吸毒意向相关;(3)理性行为理论框架中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向对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的发生影响较大。结论:流出地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关知识和应对不良的伙伴压力的能力,应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外出打工前期是对校外青少年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