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铌合金股骨头获批上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6-19
  •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苏州微创关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锆铌合金股骨头”创新产品注册。

      锆铌合金股骨头与该企业同系列髋关节假体组件配合使用,适用于全髋关节假体置换。该产品采用符合国际标准(ASTM F2384)的锆铌合金,经表面梯度氧化形成类陶瓷层,可以减少高交联聚乙烯髋臼内衬磨损,降低髋关节假体翻修率。

      与目前临床常用类似预期用途的钴铬合金股骨头产品相比,该产品可减少金属离子析出、降低关节面磨损;与陶瓷股骨头产品相比,可降低假体碎裂、关节异响等风险。该产品上市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用械安全。

  • 原文来源:https://www.nmpa.gov.cn/yaowen/ypjgyw/20230616140605161.html
相关报告
  • 《3D打印技术首次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8-07-20
    • 近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郭征教授团队,成功将具有渐变仿人体骨骼结构的钛合金支撑棒植入股骨头坏死患者体内,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根据检索,临床采用3D打印的仿生多孔支撑棒治疗股骨头坏死尚属全球首例。 股骨头坏死发病率高 早中期干预很关键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而又难治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股骨头坏死患者约有3000万人,中国约有400万人。该疾病早期多表现为髋关节周围隐痛、活动后加重,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股骨头塌陷,最终只能更换人工关节。在股骨头坏死早中期进行临床干预,延缓或阻止股骨头塌陷是保髋的重要措施。 以往对早中期患者主要干预方法为对股骨头进行钻孔减压,单纯减压虽能缓解疼痛症状,但由于坏死区缺乏力学支撑,可能会加快股骨头塌陷。目前国际上采用多孔钽棒进行支撑,但多孔钽棒治疗效果有一定局限。 8年创新攻关 研发股骨头支撑棒 针对股骨头坏死早中期干预极其关键的治疗特点,2010年开始,郭征教授团队即开展股骨头坏死早中期治疗研究,在1项国家重点研发、2项国家863计划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成功建立稳定的股骨头坏死大动物模型,并研发十余种不同构型和不同材料的支撑棒,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孔支撑棒相关研究11篇。 郭征教授团队研发的支撑棒,创新性采用渐变仿人体骨骼结构和中心管道设计,渐变仿人体骨骼结构设计可代替或分担股骨头承重功能,使患者在正常行走的情况下,避免股骨头塌陷,有利于骨组织长入,与周围骨骼紧密结合增加力学性能。中心管道设计既可作为维持髓芯减压的通道,也可作为注射人工骨或其他骨诱导活性物质的通道,使注射的人工骨或骨诱导药物向股骨头坏死区域集中分布,促进新骨形成,修复坏死区域。 体内植入3D打印支撑棒 微创精准治疗股骨头坏死 来自陕西榆林的42岁李伟(化名),6个月前出现左髋关节疼痛,下蹲或劳累时明显加重。来到西京医院后,检查后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专家团队会诊后,决定应用系列创新成果,为其植入仿人体骨骼结构钛合金股骨头支撑棒。 术前,西京医院骨科与西安维度生物科技、陕西东望科技联合设计,根据股骨头坏死区域影像资料,通过数字个体化设计,3D打印仿人体骨骼结构钛合金股骨头支撑棒。根据本次手术的主刀医生范宏斌教授介绍,手术全程微创,植入过程顺利,仅用时30分钟,避免了关节置换,实现了微创精准操作,节省手术费用。手术当天,患者髋关节周围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一周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据悉,该3D打印仿人体骨骼钛合金股骨头支撑棒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为股骨头坏死治疗提供了新方案,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造福于更多股骨头坏死患者。
  •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获批上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0-27
    •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艾柯医疗器械(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创新产品“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注册。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植入物为柱形自扩张支架,由自膨胀式钴铬合金和铂钨合金丝编织而成。输送系统由推送杆、不锈钢线圈、漏斗、支撑垫、编织管、标记环、铂金线圈、警告标记、热缩管、粘接剂组成。该产品的创新点在于利用输送系统中的机械球囊,从支架内部进行主动辅助膨胀,将支架推送到治疗部位,并且在需要时实现对支架的回收。   该产品用于成人患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至末端)与椎动脉未破裂的囊状或梭状的宽颈(瘤颈宽≥4mm或瘤体/瘤颈比<2)动脉瘤,且载瘤血管直径≥2.0mm且≤5.6mm。产品的上市将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用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