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深海锰结核区沉积物微生物的代谢和适应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08
  • 全球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因其富含多种战略性金属,被认为是当今最具开发潜力的海底矿床类型。但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水深4000至6000米的深海平原,一般远离陆地,生产力极低。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科学组织和团队针对深海采矿可能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影响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底栖生物尤其是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和恢复进行了大量监测和评估。然而对于栖息在金属结核沉积物环境中的微生物,面临着重金属、寡营养、高压和低温等极端环境条件的挑战,对其在金属结核矿床环境适应机制及其多样性和代谢能力却了解甚少。

    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正在积极推动区域环境管理计划(REMPs),首个REMPs区域是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区域(CC区),以保护太平洋深海结核采矿目标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系统研究了CC区的锰结核沉积物微生物的代谢能力,相关成果近期在国际微生物学权威期刊《Microbiome》发表。研究人员通过对锰结核沉积物样品深度宏基因组测序,重建了179个高质量的基因组(MAGs),并将其归类为21个细菌门和1个古菌门。通过对MAGs功能基因进行解析,首次提出了不同微生物在金属、碳、氮和硫循环中的作用证据,研究结果可为国际海底管理局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和国家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与环境修复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些富含金属的沉积环境中,异养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已经进化出了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通过酶催化的金属氧化还原(锰、铬和汞)、膜转运蛋白介导的金属运输(铅)、以及上述两者的协同作用(砷和铜)。铁和锰是沉积物环境含量最高的两种金属。铁可能以铁(Ⅲ)形式被微生物作为电子传递链中的胞外电子受体。锰氧化微生物主要将锰(Ⅱ)氧化为锰(Ⅲ)或锰(Ⅳ),而锰离子的转运较少,这凸显了该氧化反应对微生物在能量有限系统中维持生存的重要性。属于Thaumarchaeota 门或 Nitrospirota门的5个化能自养微生物被发现具有潜在的锰氧化能力。而大量金属氧化还原酶基因的发现,包括Mn(Ⅱ)氧化酶、Fe(Ⅲ)还原酶、Cr(Ⅳ)还原酶、As(Ⅲ)氧化酶和Hg(Ⅱ)还原酶等,又为重金属生物修复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基因资源。

    研究还发现,除了氧气和铁(Ⅲ),微生物主要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通过对金属和硫化合物的氧化获取能量。硝酸盐大部分被还原为一氧化氮,排入海水中。此外,具有多样化碳水化合物酶(CAZymes)的微生物并未表现出更高的群落丰度。对优势微生物的功能分析进一步表明,它们携带了更高比例的与金属、氮和硫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而CAZymes较低。因此,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利用无机营养物(而不是有机营养物代谢)获取能量是微生物在锰结核沉积物中维持生存的主要适应策略。基于上述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锰结核区沉积物中微生物生态的模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德超副研究员和华中农业大学李旭东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员和华中农业大学郑金水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Zhang, D?., Li, X?., Wu, Y., Xu, X., Liu, Y., Shi, B., Peng, Y., Dai, D., Sha, Z#., Zheng, J#. (2023). Microbe-driven elemental cycling enables microbial adaptation to deep-sea ferromanganese nodule sediment fields. Microbiome 11, 160. 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3-01601-2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8/t20230802_685359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深海难培养微生物浮霉菌门细菌独特的分裂方式和氮代谢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31
    • 近日,国际生物学期刊eLife刊发了题为“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ic insights into the first cultured anaerobic representative of deep-sea Planctomycetes bacteria”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难培养微生物-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独特的分裂方式和氮代谢特征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首次发现浮霉菌门的藻球菌纲细菌以类似出芽生殖的方式进行分裂,并且胞内存在类似高尔基体、内质网、囊泡等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此外,深海浮霉状菌可以在慢性噬菌体的辅助下,有效地代谢利用硝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为了解深海微生物与病毒的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浮霉菌门细菌的细胞具有复杂的胞内膜结构,有些浮霉状菌的染色质被膜包围且紧缩,类似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它的类似真核生物细胞器的结构,像“粗面内质网”、厌氧氨氧化体等,这在原核生物中是仅有的。浮霉菌门细菌广泛分布在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中,尤其在深海多个生境(冷泉、热液、深渊、海山等)中的丰度都非常高,但很难被纯培养,尤其是厌氧菌株。孙超岷课题组利用新颖的富集分离策略从深海冷泉沉积物中分离获得了一株浮霉菌新种,并命名为Poriferisphaera heterotrophicis ZRK32,这是第一株获得纯培养的深海厌氧浮霉菌。结合生长试验和转录组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N-乙酰氨基葡萄糖不会促进浮霉菌ZRK32菌株的生长,反而丰富的有机营养物可以有效促进它生长,这与之前所报道的好氧浮霉菌喜好N-乙酰氨基葡萄糖或寡营养的代谢特征有很大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这株浮霉状菌是以类似于出芽生殖的独特方式进行分裂,胞内还有类似高尔基体、内质网、囊泡等真核生物的细胞器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过渡中的进化机制提供了良好材料。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硝酸盐可以通过转化为氨进而生成谷氨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过程产生能量,最终促进浮霉菌的生长,而亚硝酸盐能抑制浮霉菌的生长。也就是说,硝酸盐或氨盐都是促进浮霉菌生长的必要因子,而亚硝酸盐则是浮霉菌生长的抑制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浮霉菌代谢含氮无机物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意外发现硝酸盐和铵可以诱导浮霉菌产生一种慢性噬菌体。这类噬菌体通过不裂解宿主细胞的方式复制,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而且这些噬菌体还可以通过自身编码辅助代谢基因(AMGs)参与浮霉状菌氮循环过程并生成谷氨酸。这与孙超岷团队之前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即慢性噬菌体可以辅助深海软壁菌代谢利用核酸获得能量(mBio, 2023)。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深海极端环境下噬菌体和宿主之间不仅仅只有敌对关系,还存在互惠共生关系,也揭示出深海难培养微生物仍存在着很多未知的独特生命过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郑日宽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山东省“十四五”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 Rikuan Zheng, Chong Wang, Rui Liu, Ruining Cai, Chaomin Sun*. 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ic insights into the first cultured anaerobic representative of deep-sea Planctomycetes bacteria. eLife, 2024, 12:RP89874. Doi:10.7554/eLife.89874.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8987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并揭示其元素循环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06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对碳、氮、磷、硫及重金属等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描述、示踪和预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地球各种生命形式中,微生物因其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物质代谢方式丰富,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的驱动作用。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与代谢多样性,但由于采样和培养条件的限制,目前对深海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的基础性作用仍知之甚少。因此,揭示不同深海环境(如深渊、热液、冷泉等)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有助于阐明深海微生物对海洋乃至整个地球范围元素循环的贡献。 为了解深海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孙超岷研究团队针对热液、冷泉及深渊三种典型深海生境的微生物,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纯培养及各种组学技术系统揭示了三类深海典型微生物驱动碳、氮、磷、硫及镉等元素循环的机制,同时发现并命名了一类古菌新门及一类典型硫酸盐还原细菌新种。以上研究为深海微生物新物种的发现及其驱动的元素循环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范例。 在对深海热液沉积物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后发现,一类叫做DPANN的古菌的丰度非常高。基于宏基因组序列组装信息发现所研究热液口包括5个已知门类的DPANN古菌,还包括一个新门类,为致谢“科学”号科考船,特将该新门古菌命名为“Kexuearchaeota”,即“科学门”。进一步分析发现,DPANN古菌尽管基因组非常小,但仍然保留了同化氮、硫等元素的能力,还能利用环境中的核酸和氨基酸用于代谢,进而促进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在对冷泉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时候,获得一株典型的硫酸盐还原细菌新种,命名为Pseudodesulfovibrio cashew。该新种能够通过还原硫酸盐生成硫离子,进而同环境中的镉、钴等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矿物质,在去除重金属胁迫的同时有效促进了环境中硫及各种重金属的元素循环。在对一株深渊(马里亚纳海沟)假单胞细菌研究中发现,该菌能通过代谢半胱氨酸形成硫化氢进而和环境中的镉离子形成硫化镉纳米颗粒,既增强了耐受镉离子的能力,又促进了环境中硫和镉的元素循环进程。总之,各种不同生境的深海微生物都进化出了不同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针对这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促进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微生物物质代谢和元素循环之间的关系。 上述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了微生物学专业期刊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Microorganisms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上面,第一作者分别为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蔡瑞宁、郑日宽和马宁,通讯作者为孙超岷研究员。相关研究研究得到了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研究论文: 1. Ruining Cai, Jing Zhang, Rui Liu, Chaomin Sun*. Meta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metabolisms and ecologic functions of abundant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DPANN archaea.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1. doi: 10.1128/AEM.03009-20. 2. Rikuan Zheng, Shimei Wu, Chaomin Sun*. Pseudodesulfovibrio cashew sp. nov., a novel deep-sea sul-fate-reducing bacterium, linkin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and sulfur cycle. Microorganisms 2021, 9. https://doi.org/10.3390/microorganisms9020429. 3. Ning Ma, Chaomin Sun*.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 biomineraliza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mediate cadmium resistance of the deep-sea bacterium Pseudoalteromonas sp. MT33b.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 2021. doi: 10.1111/1758-2229.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