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采矿的真实成本》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10-27
  • 深海采矿作为一种获取关键矿物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方式,正日益受到关注。然而,这种“清洁能源”转型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环境代价。研究表明,深海采矿活动,如使用大型机器提取多金属结核,会对海底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并产生广泛的噪声污染。即使在模拟采矿实验中,数十年后生态系统也难以恢复。尽管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深海物种,但商业深海采矿的步伐并未停止,这引发了关于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的持续辩论。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25-10-true-deep-sea.html
相关报告
  • 《深海采矿噪声可传播数百公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16
    •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等机构开展的一项关于海底采矿作业造成水下噪音污染的研究发现,在温和的天气条件下,仅一个矿井发出的噪音就可以传播约500公里,这可能会影响到在深海栖息的尚未被研究的物种。如果多个矿场同时运转,也可能产生累积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由于缺乏阳光,许多深海生物可能会利用声音来导航、交流、寻找交配对象、定位食物、探测捕食者和其他危险信号等。实验模型表明,采矿噪音可能对远超过实际采矿地点的区域产生影响,甚至包括根据采矿法规规定不受采矿影响的保护参照区。研究还发现,仅仅一两个水雷发出的噪音就能轻而易举地影响到附近的试验性控制区域。由于有很多未知因素,研究人员需要仔细比较这些保护参照区和正在进行采矿的区域,以便了解采矿的影响。但噪音会跨越保护区和矿区之间的界限。 矿业公司已经在测试小型深海采矿系统的原型,但是目前尚未分享水下噪音污染的测试数据,因此,该研究使用了工业活动的噪音水平作为基础数据,如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船舶和沿海疏浚船噪音。一旦有了数据,深海采矿的真实噪音水平可能会有所不同。研究人员认为真实的噪音水平更有可能比测试数据高,而不是低,因为实际的海底采矿设备要比测试设备更强更大。 对研究人员来说,预估未来设备和装置的噪音是不小的挑战,但也无需等到设备投入使用后才能测试噪音。通过在工程设计阶段确定噪音水平,可以更好地为应对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做准备。(刘雪雁 编译)
  • 《Earth Energy Science:深海海底采矿的技术和前景展望》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6-30
    • 深海采矿关系着未来能源命脉。自2000年以来,许多国家都显示了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兴趣,比利时、中国、法国等国曾与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多次签署区域矿产资源协议。美国地质调查局指出,如果深海开采能实现商业化,截止2065年,人类对关键金属需求的35-45%将来自深海开采。然而,由于深海环境的极端复杂性,目前深海采矿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开采。 如果深海采矿要成为一项商业活动,就得要求它保持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同时,环保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深海采矿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诸多影响,如改变底栖环境、干扰海底生物,甚至影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这对深海采矿的技术、设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实践中,采矿车、管道提升系统和表面支持系统是DSM的三种必备设备。 尽管DSM已成未来之趋,但研究人员指出,人类也面临着许多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首先是生态问题:采矿车搅起的泥浆云可能会扩散数十公里,导致滤食生物窒息;采矿系统泵机作业时连续轰鸣,噪音容易干扰鲸类之间的声呐通信;海底生物的生长缓慢,一个采矿坑的恢复或许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其次是成本问题:目前深海镍开采的成本是陆地开采的2倍,如果不通过大规模商业开采将无法维系采矿运作;采矿设备需要在无光高压的环境下连续工作2000小时,设备研发必须高标准、高投入。未来,深海采矿技术将朝着低环境干扰、高可靠性和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arth Energy Science》[1]。 [1]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Deep-Sea Mining: State of the Art and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