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印度洋为何成为中国大洋科考前沿阵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09
  • 1月6日,“实验3”号科考船在印度洋航行。穿越马六甲海峡、航经安达曼海,正在执行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1月6日驶入印度洋。

      穿越马六甲海峡、航经安达曼海,正在执行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6日驶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国大洋科考的前沿阵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为何吸引了中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这是因为印度洋“很年轻”。据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首席科学家林间介绍,在地质年代上,印度洋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洋。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印度洋是在大约1.8亿年前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解体时,随着印度板块“北漂”而形成。其复杂的地质构造,无论对认识现今青藏高原构造,还是地球历史上板块演化,乃至地幔柱活动,都具有重要科研意义。

      地球板块之间发生的推挤、碰撞等是造成地震、海啸等灾难性事件的源头。自2000年以来,全球因地震引发的10起重大海啸中,有3起发生在印度洋。苏门答腊海沟与此次中巴科学家重点考察的莫克兰俯冲带,就是北印度洋地震海啸活动比较活跃的两个区域。

      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3月底发生过8.5级以上的大地震,前者还引发了最大爬高50.9米的大海啸,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海啸灾难,后者却只引发了最大4米爬高的海啸。

      位置相近、震源机制相似的两次地震,为何引发的海啸灾害完全不同?今后还会不会发生大地震与海啸,并对瓜达尔港等巴基斯坦沿岸地区造成灾难性影响?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印度洋不仅“年轻气盛”,还很“特立独行”。尤其是西南印度洋中脊,因其独特的“超慢速扩张和倾斜扩张”特征,近年来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由于在慢速或超慢速扩张的洋中脊,地幔熔融不能产生足够的岩浆,地壳断裂非常普遍,广泛分布着暴露出地壳下层的“构造窗”。这些“构造窗”是人类以目前的钻探技术可以“触摸”到地幔边界的唯一场所。

      2015年底,搭载着美国、英国、中国等多国科学家的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驶入西南印度洋,完成了人类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首次大洋钻探。

      印度洋还“相当富有”。这里蕴藏锰结核、钴结壳、天然气水合物、稀土元素、磷块岩等多种资源,是研究“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的关键区域。

      2007年,中国科学家曾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首个活动的热液喷口——龙旂喷口。林间回忆说:“我们第一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用深海机器人发现热液喷口的激动人心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2011年,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勘探位置也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面积1万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印度洋海底已经“镌刻”了不少中国名字。中国科学家在印度洋底新发现了许多海岭、海沟、海山等地理实体,如西北印度洋中脊的玉磬海山、排箫海山、李四光断裂带、徐霞客断裂带、卧蚕海脊、玄鸟海脊,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崇牙海脊、骏惠海山、天成海山等。

      林间表示,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尤其是印度洋沿岸的巴基斯坦,处于欧亚、印度和阿拉伯三大板块的汇聚部位,是研究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关键区域,存在诸多国际广泛关注的地学问题。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1-08/4677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在印度洋开展5次海洋微塑料调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25
    •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19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近日收官,科考队员在本航段中开展了5个站位的海洋微塑料调查,这也是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   “围绕国际关注的微塑料污染等海洋环境问题,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相关调查工作,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与海洋环境治理融入全球海洋环境监测和国际治理。”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倪建宇说。   海洋微塑料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由于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且可被鸟类及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微塑料已成为国际海洋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热点。   2016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近海微塑料监测,随后又将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此次微塑料调查作业,将为我国科学家了解西南印度洋海洋微塑料分布状况,评估该区域微塑料污染程度提供重要数据资料。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大洋科考范围正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不同海域密切跟踪全球热点和前沿问题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倪建宇说。
  • 《中国大洋七十三航次科考任务完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13
    • 近日,中国大洋73航次科学考察队搭乘“大洋号”科考船返航厦门。本航次在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伯区国际海底区域开展了历时105天的资源勘探和环境调查,航程总计2.3万多公里,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年度任务。 本次考察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五矿集团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实施。航次主要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级“潜龙四号”无人自主潜水器(AUV)、结核富集装置、土工力学原位测试仪、箱式取样器、重力柱等设备开展了16项调查项目,获得了大量地质环境样品和丰富的原始数据资料。 本航次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大洋协会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两个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范围,为后续深海资源开发夯实了基础;为合同区环境影响参照区和环境保全参照区环境基线研究提供了底栖生物、食腐生物、颗粒物通量、温盐参数、海流参数等重要基础数据;本航次首次完成了多金属结核丰度原位评估系统和富集装置等勘探装备功能海上试验,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下,我国目前在深海资源领域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3种矿产资源和5块矿区的国家。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持续推动深海大洋工作,我国在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科技人才和深海资源勘查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将为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绿色、和平利用海底资源,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重要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