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2025 | 正泰新能携手Aprilice共拓丹麦绿色图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11-13
  • 11月11日,正泰新能与北欧领先光伏分销商Aprilice(Sonepar集团子公司)联合举办Astronergy Factory Tour(全球工厂行AFT)活动,邀请丹麦合作伙伴莅临正泰新能海宁总部,深入智能制造基地,实地探查正泰新能作为行业标杆的智造实力与质量管控体系,探索全球能源转型下的深度合作模式。

    这是继今年9月24日后,双方第二次联合举办AFT系列活动。正泰新能首席市场营销官张炜对远道而来的合作伙伴表示了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在中丹两国迎来建交75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非常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正泰新能总部。正泰新能在丹麦光伏市场深耕多年,我们期待,借助本次交流,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与更多朋友开展合作,共同开拓清洁能源合作的新空间与新可能。”

    参观环节,Aprilice与丹麦合作伙伴一行深入参观正泰新能品牌展厅、电池与组件智能制造车间,目睹了从硅片到组件的智能制造全流程。车间生产线上,硅片置入流水线,历经制绒等二十余道工序,最终形成完整的组件产品。宽敞的智能工厂内,AGV小车往来穿梭,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运行作业,整个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展现着AI智能化时代的先进生产力,赢得了各位合作伙伴的称赞。

    交流环节,正泰新能联合Aprilice为合作伙伴现场颁发“绿色能源先锋证书”,以表彰其在推动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和碳中和目标实现中所做出的持续贡献。

    作为北欧最大电气分销商Sonepar集团旗下专注于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分支公司,Aprilice在北欧地区分布式光伏、工商业项目及小型地面电站领域拥有强大的渠道覆盖与客户服务能力。

    自今年5月,正泰新能与Aprilice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战略布局、渠道运营等多领域不断深化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与能力共建,Aprilice的本地化网络优势与正泰新能的技术产品支持实现了高效协作,为客户持续缔造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通过本次参观交流,正泰新能与Aprilice进一步夯实战略互信,为未来在北欧及全球市场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正泰新能将携手Aprilice继续深化在产品创新、渠道共建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能源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以更高效、更可靠的光伏解决方案,响应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55809.shtml
相关报告
  • 《丹麦能源三巨头携手打造绿色未来:首座绿氨工厂落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9
    • 丹麦托普索、Skovgaard Energy和维斯塔斯在丹麦西北日德兰半岛的拉姆默市联合建设了一座绿氨工厂,这标志着三方的合作达成了重要里程碑。该工厂将展示如何将可再生能源直接连接到氨气工厂,同时考虑电力生产的波动性,利用经济高效的方式生产绿氨。 该合作伙伴关系获得了丹麦能源技术开发和示范计划 (EUDP- Danish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Program) 提供的 8100 万丹麦克朗(约合 1100 万欧元)的资金支持。 该工厂将采用动态调节方法,工厂将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固有波动性,结合工厂的电解和氨合成回路进行调整。确保最佳产量并提高成本效益。因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因此生产的氨将被标记为绿氨。 氨气(无论是低碳氨气还是电子燃料)将在世界实现净零排放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它可以使用现有基础设施运输,不仅可以用作燃料或氢载体,还可以帮助减少钢铁和水泥生产等工业过程的碳排放。 丹麦绿氨工厂概况 该工厂是示范项目,获得了丹麦能源技术开发和示范计划 (EUDP) 的资助 位置:丹麦西北日德兰半岛莱姆维格附近的拉姆默。 产量:每年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5,000 吨绿氨。每年将防止 8,200 吨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供应:50 MW新太阳能电池板和 12 MW现有 V80-2.0 MW维斯塔斯风力涡轮机。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现代化绿色图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11-10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持续增长。“十四五”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应在以下方面加快补短板,让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统筹资源、环境、生态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综合治理、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例,201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由2016年的81立方米、52.8立方米降至60.8立方米、38.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42提高到0.559。然而,当前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三大领域的协同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发挥。事实上,环境综合治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三大领域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应注重提高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在政策设计中的地位和占比,更加注重系统观念,统筹资源环境生态源头化治理,加快形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三者相互促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拓宽生态系统功能,创新生态产品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生态产品,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途径。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人民对环境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许,需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生态产品市场迅速扩大。一是绿色生态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长。2005年至2019年,仅以绿色食品为例,其获得认证产品总数从9728个增长到36345个,年均增长量达1901个;二是生态文化产品繁荣发展。以浙江安吉为例,其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优势塑造的文旅一体化产业2019年总收入达388.24亿元;三是生态产权市场不断扩大。2003年起,福建不断深化林权改革,如今已确定期限长达30年、月息0.6%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然而,我国经济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与融合仍不完善,对生态系统的物质、文化、调节等功能均未充分利用,生态产品的创新开发潜力巨大。挖掘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功能,创新生态产品形式,要充分依托良好环境为产品注入“绿色生态”“特色”“文化”等内涵,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要积极探索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的有效途径。以森林碳汇交易为例,以森林碳排放量作为交易对象,加快设立碳资产管理部门,既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又使得生态资产得到保值增值,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深化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尽管当前我国生态产品市场规范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定约束。其一,生态产权边界不明晰:一是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的自身属性决定其产权无法准确界定,二是国有自然资源的收益群体存在争议,导致产权边界难以界定,由此阻碍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进而影响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其二,缺乏成熟统一市场体系:一是生态产品认证标准制度不完善,生态产品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二是由于难以统一制定生态产品价格标准,当前林权、水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虚拟产权始终相互分离、自成体系,规范生态产品市场难度很大,市场体系化进程缓慢。为此,需完善生态资源的产权制度,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林权、水权等自然资源产权进行确权和赋权,力求“山有界、树有权、地有证”,为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需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认证标准体系,加强生态产品标志管理,指导和监管生态产品生产过程,助推生态产品品质提升;规范生态产品市场标准,维护生态产品标准化市场秩序,引导生态产品市场消费。   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当前,我国生态补偿覆盖面有序增加,逐步由单一的天然林扩展到水域、山区、农田等区域。但生态补偿标准亟待统一,在补偿主体界定、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与数量等方面均缺乏科学界定与统一标准。因此,一要统一生态补偿受益主体标准,改变当前生态补偿受益方多停留在政府层面的现状,将居民纳入生态补偿受益群体。二要统一生态补偿方式标准,当前我国生态补偿方式以单一财政支付为主,如果生态补偿方式标准无法统一,将进一步增大社会资金进入生态补偿体系的风险,从而阻碍生态补偿方式有序创新,导致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的困境无法突破。三要统一生态补偿资金标准,加快构建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核算标准,减少补偿资金的随意性,增强生态补偿制度的公平性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生态补偿受益主体标准、生态补偿方式标准、生态补偿资金核算标准,在保障生态补偿资金的补贴性质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激励作用。   拓宽生态系统共建共享半径,激励公众绿色行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公共品,其建设维护及获益等各个环节应由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十四五”时期应着力探索社会参与生态系统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健全“绿水青山”的社会共建平台和“金山银山”的社会共享平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不断凝聚社会力量,才能将更多潜在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作者:楼俊超,系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