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四氯虫酰胺等药剂被推介防控南方锈病、穗腐病等玉米中后期病虫害》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09
  • 受秸秆粗放还田、密植栽培、高温多雨、台风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制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因素。为加强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了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一、防控策略
    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是可防可控的,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立足预防、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前期合理选用抗性品种、加强健康栽培和田间管理基础上,以保功能叶、促增产、降毒素为目标,实施″压前控后″两次防治措施。一是抓住大喇叭口至抽雄期,结合防治叶斑病、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草地贪夜蛾等压低病原菌侵染基数,减少害虫蛀食果穗;二是抓住吐丝至乳熟期,结合玉米″一喷多促″,通过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和植调剂(诱抗剂)等,降低病原菌通过花丝及虫口损伤侵染果穗的几率,有效控制蛀穗害虫为害和穗腐病的发生风险。
    二、防控技术
    (一)生物防治″治早治小″。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草地贪夜蛾等成虫始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夜蛾黑卵蜂等,利用植保无人机或人工释放防治。抓住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等生物农药防治。在玉米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等叶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等预防控制。
    (二)关键时期施药防治。抓住大喇叭口至抽雄期、吐丝至乳熟期两个关键生育期,喷施针对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的对路药剂,以及玉米南方锈病应急防治推荐用药,注意选用明确在玉米作物登记的药剂。可同时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促进玉米植株健康,提高群体抗逆性。
    杀菌剂可选择:吡唑醚菌酯、氯氟醚菌唑、嘧菌酯、醚菌酯、氟环唑、戊唑醇、丙环唑等药剂及复配制剂。杀虫剂可选择: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择:芸苔素内酯、三十烷醇、噻苯隆、胺鲜酯、二氢卟吩铁等,以及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
    (三)安全高效施药。合理选用施药器械,优先选用植保无人飞机等航空植保器械喷洒作业,作业时环境风速应小于3级,亩喷液量1.5—3升,并在药液中添加植物油类、有机硅类和高分子聚合物类的沉降剂、抗蒸发剂等适宜的飞防助剂,根据株高和种植密度调整喷液量,确保穗部和中上部叶片均匀着药。施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遇风力大于3级以上或下雨天气,应停止施药。施药后4小时内如发生降雨,要及时补喷。
    三、防控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充分认识抓好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对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保障质量安全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防控工作机制,立足预防、抓准关键时期,加强组织领导,细化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统防统治。用好中央财政病虫害防控资金以及各类项目资金,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行统一施药喷防作业,提高病虫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三)强化指导服务。各级植保机构应加强监测调查,及时掌握玉米南方锈病、穗腐病、穗期蛀食性害虫发生危害情况、重点防控区域和关键防治时期,突出技术要点,把好选药、用药关,关键时期深入一线开展指导服务,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5228.htm
相关报告
  • 《唑虫酰胺、螺虫乙酯、呋虫胺......近几年抗性小虫防治热门药剂′′还有谁?′′》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10
    • 近几年,小型刺吸式害虫的防治依旧是果蔬生产中的重要痛点,蚜虫、螨类、蓟马、白粉虱、锈壁虱、烟粉虱等小型害虫由于繁殖力强,隐蔽性高,寄主范围广,危害重,防治难度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同时小虫危害从保护地蔬菜扩展到大田作物,危害地域越来越广。所以,抗性小虫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更是国内外企业争相布局的领域。 在新化合物开发越来越难、小虫抗性逐年加重的背景下,目前国内外暂时没有防治抗性小虫所谓的特效药,但近几年不乏有新的值得关注的热门有效成分以及一些老药′′新秀′′。唑虫酰胺、螺虫乙酯、呋虫胺、溴氰虫酰胺、氟吡呋喃酮,还有老药′′新秀′′杀虫环依旧是近几年抗性小虫防治领域广受关注的热门药剂。 唑虫酰胺 :将成长为主流药剂 唑虫酰胺绝对是抗性小虫防治值得关注的热门成分之一,一直也是国内企业高度竞逐的杀虫剂。杀虫谱广 ,以触杀为主,无内吸性,持效期长,除了对鳞翅目幼虫小菜蛾、缨翅目害虫蓟马有特效外,对其他很多作物上的主要危害害虫也具有良好的活性,例如对鳞翅目的小菜蛾、甘蓝夜蛾、斜纹夜蛾、茶细蛾、金纹细蛾、桃小食心虫、桃蛀野螟、桃潜蛾等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日,国内有效期内的唑虫酰胺产品登记 59 个,包括 9 个单剂、50 个混剂。从登记情况来看,唑虫酰胺从 2019 年在中国浴火重生,在登记端迎来了新一轮热潮。 50 个混剂也说明了唑虫酰胺及其复配产品凭借药效好、持效期长、广谱性等优异特点,成为近年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选出的替代药剂之一。这给唑虫酰胺在国内的市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原药上只有海利尔的 98%唑虫酰胺原药和拜耳的 90% 四唑虫酰胺原药。海利尔药业集团一直致力于抗性害虫的防治研究,高度关注唑虫酰胺这个化合物,并率先拿下了全国独家原药和制剂登记(98% 唑虫酰胺原药,登记证号:PD20190042 ;15% 唑虫酰胺悬浮剂,登记证号:PD20190043),此登记下证时间领先国内其他唑虫酰胺类产品 2 年之久,引领国内唑虫酰胺系列产品高速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唑虫酰胺与现有杀虫剂作用机理完全不同,有多重杀虫效果,与现有大多数杀虫剂互补增效。尤其对抗性蓟马、小菜蛾、蚧壳虫、茶小绿叶蝉等害虫有特效,复配性好,安全性高,使用成本低,复配增效明显,因此唑虫酰胺已经成长为高抗性害虫防治的主流药剂。唑虫酰胺是农药界继三唑类杀虫杀螨剂之后的又一类极具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的新型农用杀虫 / 杀螨剂,非常值得企业关注与开发。 螺虫乙酯 :未来独大的品种 螺虫乙酯最早由拜耳公司于 2007 年推向市场,2010 年在我国获得登记,是一种新型杀虫 / 杀螨剂,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对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介壳虫、木虱、粉虱等有较好效果,常用于柑橘上防治红蜘蛛和介壳虫。 国内外企业尤其是国内小虫防治企业这两年对螺虫乙酯的追逐始终维持着高热的状态。不少业内人士称其为小虫药中未来独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在 2019 年 4 月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的第 39597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宣告,拜耳螺虫乙酯顺式异构体专利权 ( 专利号 ZL03821634.5)全部无效之后,国内的螺虫乙酯原药市场进一步打开。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日,国内有效期内的螺虫乙酯产品登记 171 个,单剂 53 个、混剂 118 个。其中,有 16 家企业在国内获得螺虫乙酯原药登记。螺虫乙酯制剂产品的应用靶标主要包括番茄烟粉虱、柑橘红蜘蛛、柑橘介壳虫、梨树木虱、苹果树棉蚜等。在国内市场,螺虫乙酯的应用广度还有较大的拓宽空间。 118 个混剂也表明了螺虫乙酯混剂登记也是主要趋势,扩大了螺虫乙酯的适用范围,靶标为各类刺吸式害虫。其中混剂成分主要为阿维菌素、噻嗪酮、呋虫胺、氟啶虫酰胺、噻虫啉、噻虫嗪、乙螨唑等,复配后不仅能减少用药量、减缓抗药性的发生,更能扩大杀虫谱、提高速效性,是一种值得在田间推广应用的施药方式之一。 呋虫胺 :市场增长空间可观 呋虫胺是由日本三井公司1998 年开发的第三代烟碱杀虫剂,2011 年全球销售额就达到了1.1 亿美元,并以年均 17% 的速度快速增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呋虫胺作为最新一代烟碱类杀虫剂,杀虫谱更广,大家将其称为′′呋喃烟碱′′,具有内吸、胃毒、触杀效果,它主要是干扰害虫体内神经传递过程,使其中毒死亡,具有活性强、用量少、速效好、活性高、持效期长、杀虫谱广等特点,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的防效,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果树、蔬菜等上的多种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甲虫目和总翅目害虫。 呋虫胺 2014 年在中国上市,当时由于原药成本太高,呋虫胺制剂一度成为烟碱类药剂市场的贵族产品,也是市场的′′新宠儿′′。2014 年10 月 25 日呋虫胺专利到期以来,国内企业加大了登记力度。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5 月 10 日,国内有效期内的呋虫胺产品登记高达378 个,其中单剂 207 个、混剂 171 个。 呋虫胺的混配性好,可以与吡蚜酮、螺虫乙酯、哒螨灵、联苯菊酯等多种杀虫剂、杀菌剂混配使用,使用方便 ;剂型丰富,可做成颗粒剂药肥、种衣剂拌种、悬浮剂喷施。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原药成本的下降,呋虫胺当前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再加上国内市场推广力度等原因不属于上量产品。但是随着呋虫胺的价格进入历史低位,性价比越发凸显,未来增量空间依旧非常可观。 同时,呋虫胺对水稻螟虫和飞虱,一药双杀,性价比高,将是未来增长的巨大市场机会。另外,呋虫胺具有极易溶于水的特性,使其更适合飞防的大面积使用,也将为呋虫胺未来发展提供难得的市场机遇。 溴氰虫酰胺 :国产机遇期正式开启 溴氰虫酰胺绝对是近两年热度最高的双酰胺类杀虫剂。 溴氰虫酰胺,也叫氰虫酰胺,是美国杜邦公司继氯虫酰胺之后成功开发的第二代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2012 年上市后,迅速抢占市场,成为富美实的第二大发力产品。 溴氰虫酰胺适用作物众多,杀虫谱广泛,兼具胃毒和触杀作用,不仅能防治鳞翅目害虫(主要防治害虫类型),还能防治鞘翅目和部分双翅目、半翅目的害虫,可用于玉米、甘蔗、棉花、谷物、水稻、果树和蔬菜等作物。相关研究证实,溴氰虫酰胺对棉蚜、桃蚜、烟粉虱和稻飞虱,对双翅目昆虫如橘小实蝇和果蝇以及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和棉铃虫等都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2024 年 1 月 20 日溴氰虫酰胺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正式到期,这也意味着国产化的正式开启。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日,国内有效期内溴氰虫酰胺登记产品12个,包括 3 个原药和 9 个制剂,其中,3 个原药中,2 个溴氰虫酰胺的原药登记均属其专利企业富美实。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登记溴氰虫酰胺相关剂型的国内公司。 目前富美实在全球超过 50 个国家登记注册了溴氰虫酰胺制剂产品,覆盖大豆、谷物、水稻、油菜、棉花、果蔬等多个作物板块,尤其在水果蔬菜的植保应用上。目前富美实溴氰虫酰胺在全球以倍内威 ®、沃多农 ® 和维瑞玛 ® 三大品牌应用在超过 80 个国家的 200 多种作物上。 2013 年 5 月,倍内威 10% 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在中国市场上市,主要登记于瓜果蔬菜、马铃薯、咖啡和柑橘与梨果等作物,主要用于茎叶喷雾,也是目前国内双酰胺类产品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最多的杀虫剂。 2015年5月维瑞玛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在中国上市,登记防治番茄、黄瓜、辣椒上的蓟马、甜菜夜蛾、烟粉虱、瓜绢螟和美洲斑潜蝇等,施用方法为苗床喷淋。 在 2023 年第 37 届中国植保会上,富美实的展位上展示了除生物刺激素蓬硕、奥库多之外,即将上市的 70%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和 3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对国产化后的溴氰虫酰胺来说,多样化的复配制剂组合也将是主流,复配推荐有噻嗪酮、吡蚜酮、虫螨腈、乙虫腈、吡丙醚、虱螨脲、氰氟虫腙、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噻虫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 溴氰虫酰胺在作物上最大的机会还是在果蔬等经济作物上。据了解,以溴虫氰酰胺为主要成分的饵剂、混剂以及其他创新的剂型,正在柑橘、杨梅、芒果、油麦菜等作物上的实蝇、果蝇和木虱等靶标上进行着登记相关的各项试验。 毋庸置疑,作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完美补充,相信随着专利的到期,溴氰虫酰胺未来 2—3 年内也会像氯虫苯甲酰胺一样在原药、制剂端相继迎来井喷期,甚至陷入内卷,是绝对值得厂商加大布局的品类增量风口,布局正当时。 氟吡呋喃酮 :不容小觑的新势力 氟吡呋喃酮是当前新烟碱类杀虫剂中不容小觑的新势力,也是当前企业关注的热门有效成分之一。 氟吡呋喃酮是拜耳公司于 2007 年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主要用于防治蔬菜、果树及大田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粉虱、木虱、叶蝉、介壳虫、甲虫、潜叶蝇、粉蚧、软蚧、柑橘木虱、象甲和蓟马等,另外对抗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害虫防效极好,与其他传统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较小,可用于抗性管理策略。应用方式有叶面喷施、浇灌和种子处理等。 2018 年 8月3日,拜耳股份公司在我国首获正式登记,分别为 96% 氟吡呋喃酮原药和 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到 2027 年 3 月 18 日在中国的专利期期满。 2018 年 11 月 22 日,拜耳专利成分氟吡呋喃酮杀虫剂极显 ® 在中国上市,大量田间药效试验、示范证明,17% 极显 ® 可溶液剂是防治番茄烟粉虱和柑橘木虱的最好药剂之一。拜耳公司声称,目前还没有一种杀虫剂可以像氟吡呋喃酮这样,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时,既做到快速、高效,又对环境友好,毒性低。尤其是,氟吡呋喃酮对蜜蜂安全。因此,氟吡呋喃酮未来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日,我国已登记的氟吡呋喃酮的两个产品中暂无混配制剂。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氟吡呋喃酮的生产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其在未来有望代替噻虫嗪、噻虫胺等成为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新势力。 杀虫环 :值得关注的老药′′新秀′′ 在新化合物开发越来越难、小虫抗性逐年加重的背景下,老药新用也成为农药产品开发、应用的新方向。随着杀虫环在飞虱、蓟马、跳甲上的开发应用,它又重新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杀虫环是 20 世纪 60 年代开发成功的第一个动物源杀虫剂,其绿色高效低残留的特性符合当下国家倡导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同时这类产品价格低廉、不易产生抗性,未来在抗性小虫防治上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杀虫环的作用机理是进入虫体内代谢成蚕毒而发挥毒力,中断昆虫神经的脉冲传递以及阻断乙酰胆碱受体而使昆虫中毒。杀虫环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具有胃毒、触杀、内吸和熏蒸作用的杀虫剂,它对某些害虫的幼虫和成虫,特别对水稻、玉米、甜菜、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虫,具有显著的杀卵性能,残效期大约在 7—10 天,按建议药量施用,对大多数作物无药害。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 日,国内有效期内杀虫环登记产品 10 个,其中原药 2 个、单剂 3 个、混剂 5 个。目前杀虫环市场上主要以单剂以及杀虫环? 啶虫脒、噻虫嗪 ?杀虫环、多杀霉素 ?杀虫环等为主,登记多用于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甘蓝黄条跳甲,大葱、黄瓜、节瓜蓟马,哈密瓜白粉虱,烟草烟青虫的防治,使用方法为喷雾。 除了以上的药剂之外,美国布兰特的′′特力特′′、奥罗阿格瑞′′扑利旺′′、巴斯夫的′′英威′′(专注抗性蚜虫治理)、科迪华的氟啶虫胺腈等一大批专利产品相继上市,每一个都是防治抗性小虫的利器,都值得关注。 当然,这些外企小虫防治新药剂成分在丰富产品线的同时,也会加剧未来国内抗性小虫防治领域的竞争,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农药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如乙唑螨腈、环氧虫啉、戊吡虫胍等。 随着高毒、高残留农药进一步受到限制,高效、低毒、低风险、低残留、环境安全、生态友好的绿色农药将会得到大力发展。例如,在小虫防治药剂登记中,一些生物源、植物源、农用抗生素类产品也是登记的热点。 查看全部内容 
  • 《全国农技中心印发水稻、玉米、大豆等秋季粮油作物重大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26
    •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 报道: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秋季主要粮油作物防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详情如下: 秋季主要粮油作物防病虫提单产技术指导意见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也是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要阶段,通过科学使用杀虫、杀菌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健康、增强作物抗逆性,提升作物单产和品质。为支撑秋季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现防病虫、减损失、提单产、促丰收的目标,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重点防控对象 以水稻、玉米、大豆等秋季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为防治对象,以作物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行期、生殖生长期等为关键防控时期,重点防控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玉米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南方锈病,大豆根腐病、霜霉病、食心虫、大豆蚜虫等重大病虫害。 二、综合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促进植物健康和病虫害协同防治,综合运用适宜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使用的经济、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依托适用性强、工效高的智能化、精准化的施药机械,结合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实现防病治虫减损失、促植物健康提单产的目标。 三、关键技术措施 (一)水稻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水稻秧苗期、分蘖期、孕穗期、破口期至齐穗期是重要的病虫害预防控制时期,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阶段。 播种期,采用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种子处理剂,以及芸苔素内酯、谷维菌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预防水稻恶苗病、细菌性病害、稻瘟病、线虫病、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稻蓟马、立枯病等种传或苗期病虫,提高水稻秧苗期的抗病虫性及抗逆性,促进苗齐苗壮,预防烂秧。 秧苗期,秧苗移栽前3天内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叶瘟、稻蓟马、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可以结合施用芸苔素内酯、多效唑、萘乙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提高水稻抗逆性,培育壮秧。 分蘖期,可使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噻苯隆、14-羟基甾醇·噻苯隆等药剂促进水稻分蘖。 孕穗初期,可选用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丙环·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咪铜·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嘧菌酯等预防纹枯病等病害;选用三氟苯嘧啶、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防治稻飞虱,遏制危害加重。 破口前7天至齐穗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穗颈瘟)、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结合′′一促四防′′,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水稻抗逆性,防早衰,增加粒重。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三环唑、稻瘟灵、丙环·咪鲜胺、肟菌·戊唑醇、春雷·三环唑、咪铜·氟环唑、稻瘟酰胺·嘧菌酯等;杀虫剂可选用氟铃脲、四氯虫酰胺、茚虫威、多杀霉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冠菌素、赤霉酸、24-表芸苔素内酯·S-诱抗素、调环酸钙、二氢卟吩铁、三十烷醇、噻苯隆等。 (二)玉米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玉米喇叭口期及穗期是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也是提升单产的关键时期。 播种期,做好种子处理。可选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噻虫嗪、吡唑醚菌酯、噻虫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等进行拌种或包衣,能有效预防根腐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及蓟马、甜菜夜蛾等苗期主要害虫。同时,可以使用芸苔素内酯、矮壮素、二氢卟吩铁等进行种子拌种或浸种。 喇叭口期,根据病虫实际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蚜虫、双斑长跗萤叶甲、叶斑病和大小斑病等病虫,增强玉米抗倒伏抗逆能力,能促进玉米植株叶壮、杆粗、穗大、粒多。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氟嘧菌酯·戊唑醇、醚菌酯·氟环唑等,杀虫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三十烷醇、噻苯隆、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胺鲜酯、乙烯利等。 穗期,根据病虫发生为害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强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穗腐病等穗虫穗病防治,减少病虫害危害产量损失,增强群体抗逆能力,提高灌浆效率。宜使用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或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三)大豆防病虫提单产关键技术措施。大豆苗期、结荚鼓粒期是重要的病虫害预防控制阶段,也是大豆单产提升关键时期。 播种期,做好种子处理。大豆播种前使用生物菌剂或二氢卟吩铁、羟烯腺嘌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大豆种子包衣剂包衣,种子包衣剂可选用精甲·咯菌腈、精甲霜灵、咯菌腈、氟环·咯·精甲、阿维·多·福、吡唑酯·精甲霜·甲维、多·福·甲维盐等,能有效预防苗期根腐病、胞囊线虫病和其它根部细菌、真菌性病害及地下害虫、蚜虫等。 苗期,加强食叶类害虫、刺吸类害虫以及根腐病等病虫害防治,喷施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大豆植株抗性,预防病毒病。选用唑醚·氟环唑、嘧菌酯等药剂喷施茎基部防治大豆根腐病;可选用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化学药剂或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喷雾防治害虫。 结荚鼓粒期,施用杀菌剂、杀虫剂防治叶荚部病害及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蛀食性害虫,选用聚集信息素诱捕防控点蜂缘蝽。同时,喷施生长调节剂、诱抗剂等强健植株,预防根腐病引起的早衰,促进大豆结荚和鼓粒。杀菌剂可选择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杀虫剂可选择氯虫·高氯氟、噻虫·高氯氟、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甲维·毒死蜱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择三十烷醇、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二氢卟吩铁等。 三、注意事项 (一)选择对路药剂。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种类科学选用对路药剂,结合综合防治措施实行达标防治,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登记的剂量使用,针对部分病虫害抗药性地区要及时开展轮换用药。稻田综合种养区和桑蚕养殖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造成药害损失。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大豆产区在大豆生长后期避免使用吡唑醚菌酯等易导致大豆植株贪青旺长作用的农药。 (二)科学混用农药。结合作物关键生育期病虫害混合发生的特点,选择适合抗性低、防效好的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桶混,实现病虫害协同防治、促进作物健康、增强抗逆性,提升作物单产和品质目标。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对农药酸碱性和混用要求,选择药剂种类进行桶混使用,对于同时添加叶面肥等进行混用时,要提前做好桶混试验,确保药液混合后1小时内不出现结晶和絮凝现象。 (三)规范作业管理。 一是喷施时间。喷施作业时,风力应在三级以内,温度不超过30°C,一般选择在无雨天的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进行,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如喷后24小时内遇中到大雨,要及时补喷;可因地制宜选择无人机夜间作业。 二是喷施方式。优先选择无人机作业,对于田间无电线杆等障碍物的集中连片田块也可以选择有人驾驶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开展航化作业;对于不适用于无人机作业的田块,可采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车载式担架机进行喷雾作业。 三是喷药液量。采用无人机作业时,每亩喷液量1.5升以上,对于稻飞虱、纹枯病等作物下部病虫害,药液量要适当增加到3升以上,并在药液中添加适量改性植物油、矿物油以及高分子聚合物等助剂,提高雾滴沉降、抗飘移、抗蒸发等性能。采用高地隙喷杆喷雾机、车载式担架机进行喷雾作业时,亩喷液量要达到30升以上。 四是作业要求。无人机飞行速度控制在3—5米/秒,飞行高度要根据无人机载重量进行调整,载重30升以下无人机飞行高度距作物冠层2—3米,载重30升以上无人机飞行高度距作物冠3.5—4.5米,防止作业时吹断茎秆。 五是安全事项。喷施作业前,综合评估潜在风险,防止喷雾雾滴飘移造成非靶标生物毒害和周边作物药害。无人机起降作业时,应远离障碍物和人员,作业人员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避开喷雾下风位,严禁在施药区穿行,作业时禁止吸烟及饮食。 查看全部内容 